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News
 
Announcement

Academic Events

News

          links
CSE
WCCES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IBE
CESE
BAICE
IBE
CESHK
IIE,SU,Sweden
IIE, Stockholm University
ICERI, N E N U
ICERI, E C N U

Your Position: 首页» 学会动态» 学会活动

首届“两岸四地比较教育论坛” 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


20141220日至21日,第一届“两岸四地比较教育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成功举行。“两岸四地比较教育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等内地比较教育界的代表与台湾和香港比较教育界的代表通过协商而联合发起。本届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共有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内地的50多位学者和30多名比较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


本届论坛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柯森教授主持。他认为,“两岸四地比较教育论坛”的“开坛”意味着两岸四地比较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又有了新的举措和建树。

 

内地最负声望的比较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特别受邀为第一届论坛作开幕致辞。顾先生回顾了内地“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四地比较教育交流合作的历程,对“两岸四地比较教育论坛”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论坛能够持续举办,以不断加强两岸四地比较教育的交流合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向本届论坛作欢迎致辞。他强调,推动两岸四地教育的交流、借鉴与研究是两岸四地比较教育学界当仁不让的事情,而本次论坛的召开正是两岸四地比较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探索,对两岸四地比较教育的交流合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围绕着“两岸四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总主题,与会者分别从“两岸四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向”、“两岸四地教育发展与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两岸四地教师专业化发展”、“比较教育发展与两岸四地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报告、问答和讨论。

 

一、关于两岸四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向

台湾台中教育大学校长王如哲教授从人才培育方面考察和分析了台湾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向。在题为《台湾人才培育的挑战与对策》的报告中,他首先描述了人才培育的国际现状与趋势。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台湾在人才培育的整体实力和专业学习上,在东亚区域内仍有竞争力,但在开放度和吸引人才特征上,以及在国际学习上已见落后。在梳理人才培育的内涵基础上,他指出了台湾人才培育的发展走向,并提出了育才、留才及揽才的主张。

 

 香港教育学院副院长莫家豪教授从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影响机制上考察和分析了东亚和香港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趋向。在题为《变化中的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与社会流动:东亚经验与反思》的报告中,他对东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做了分析,并指出劳动力市场与社会流动面临的种种挑战,并认为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包括金融危机、高等教育扩张,以及代际冲突等。他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的扩张反而使得供需失衡,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因此,要反思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

 

香港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与终身学习学系的胡少伟博士所作的题为《二十一世纪的香港教育改革》的发言,从学校系统的干预措施、教育系统的架构变更和教育系统的资源干预等三方面分析了十多年来香港教育的改革,运用数据和材料证明了公平和卓越是香港教育一直追求的价值,并指出了香港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澳门大学科技学院的阮邦球教授在其题为《探讨全球化情境下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报告中,探讨了全球化情境下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状态和趋向。他认为,全球化在宏观上促进了澳门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公营与私营机构间的合作,在微观上也引发出对澳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议题的关注,并进一步促进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发展。

 

内地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冯增俊教授对内地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教育治理”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其报告聚焦于“教育治理中国家的角色定位”问题。在题为《中国教育治理的国家定位》的报告中,他将教育治理界定为宏观把握下的整体协调发展过程,区别于教育管理,是一种对系统进行深层次且富有前瞻性的综合管治。他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教育治理重要的是治本,即制度建设,而国家定位即国家主体定位是第一位的。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从国际比较视角探讨了内地高等教育治理走向社会参与的问题。在题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社会参与——国际比较的视角》的报告中,他首先指出高等教育治理主要涉及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他认为,关于高等教育的社会参与,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我国借鉴,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社会参与的路径主要有:调整政府角色定位、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建立委员会制度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支持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中介机构特别是专业组织参与教育管理等。

 

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森教授在题为《义务教育学校契约治理: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的论文中,对内地“义务教育学校”的治理问题作了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他认为,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或民营学校,都可在一定条件下从事义务教育办学活动,因此,都可归入“义务教育学校”范畴加以治理。他进一步认为,义务教育学校的治理应走向“契约治理”或“法人化治理”,即在契约或法律框架下,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使学校自主办学和接受监督。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教授在题为《大学与跨国公司密切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报告中,考察和分析了内地大学与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状况与趋向。他认为,跨国公司同内地高校的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这种合作却非常的不均衡,为此,政府要以更开放的姿态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同各类高校合作,参与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大学加强和深化同跨国公司的合作。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刘强的《SSCI对中国内地(大陆)学者学术研究的影响:以教育学科为例》、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系宋佳的《择优倾斜与共展所长:中国香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政策研究》、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陈辉明的《探讨澳门非高等教育信息化构建模式》等论文和报告,对两岸四地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状况和趋向作了考察和评论。

 

二、关于两岸四地教育发展与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行政学系的李军博士在题为《孔子学院在非洲——新殖民主义还是文明使者》的报告中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且这种“中国式”的高等教育模式正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传播出去,对国际之间的教育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孔子学院是中国与非洲以及其他国家建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他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主流价值是追求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积极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这是中国在世界文化多样性进程中的义务与责任。孔子学院在非洲的实践表明,这一模式积极承担和履行了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对话的和平使命,对国际合作和教育发展,乃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台湾嘉义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发展研究所杨正诚副教授在题为《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比较分析:从研究的国际化到学生的国际化》的报告中,对两岸四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行了一个比较分析。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着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学术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理论支撑与动机,对于本地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所以两岸四地都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他论述了两岸四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并对两岸四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表现作了对比分析。

 

香港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吴迅荣教授在题为《两岸四地在全球化课程发展中的共同能力和智能发展》的报告中,探讨了全球化对两岸四地课程改革发展的共同影响。他认为全球化课程的发展取向是智能增值,即课程的内容及素质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重点,使学生具备多元思维,进而衍生多元智能的共通能力。在总结两岸四地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他强调,在课程改革中,学校领导人员应具备全球视野下的课程与教学领导能力。

 

台湾明道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庄明贞教授从一个特定方面考察和分析了台湾教育变化发展中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在题为《全球趋势下台湾国小教科书新移民意象之分析》的报告中,通过描述和分析国小语文、社会及综合活动等学习领域的教科书中与新移民相关的内容,揭示了三个学习领域教科书中新移民族群意象可能隐含的族群偏见,进而从课程政策制订、教科书编辑与发展、教师课程实践等方面,提出改革或改进建议。

 

香港教育学院刘鹏博士的发言从一个特定角度探讨了教育国际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关系。他由有色人种研究生在白人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边缘化的现象,谈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设计与文化相关的课程、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组织的领导者积极主动面对组织中的阻力、教育工作者与社区成员进行沟通从而使他们具备多元的文化视角等等。

 

三、关于两岸四地教师专业化发展

内地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教授在题为《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体制创新》的报告中,探讨了内地教师培养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他认为,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学科专业是基础,教育专业是方向,事业发展是动力。据此,他提出了“三段五级”教师培养模式,“三段”依次是职前培养、入职训练和职后学习阶段,“五级”依次是职前培养、入职教师、熟练教师、优秀教师和专家教师级别。他强调,教师的培养,要根据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基于好教师培养的逻辑,进行专业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一体化培养新机制,实施整合性教师培养管理体制。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国际文教与比较教育学系主任陈怡如副教授在题为《台湾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之运作与挑战——以九年一贯课程性别平等教育辅导团为例》的报告中,通过对“辅导团”这一台湾中小学在职教师最全面且历史悠久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具体分析,考察和分析了台湾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的运作与挑战,并探讨了在新的教育和课程实施要求下台湾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运作需要关注的课题。

 

香港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与终身学习学系助理教授朴杰(Jae Park)博士在题为《大学教师作为比较教育的分析单位:论文发表标准》的报告中,探讨了把发表论文作为衡量大学教师学术产出的主要指标的现象,认为用质性标准与量化标准将学术期刊和学者们发表论文的能力加以排序的做法,对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会迫使教师们把精力和时间从进行探索转向尽可能多地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行为变得扭曲而功利。因此,应消除或平衡这些现象的负面影响。

 

四、关于比较教育发展与两岸四地教育交流合作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在题为《全球治理与比较教育研究者的新使命》的报告中,探讨了全球治理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以及比较教育肩负的新使命。他认为,比较教育要积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包括对国际组织的研究、对政府发展援助的研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研究、对教育变化发展走向的研究,以及对全球性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等。不仅如此,比较教育研究还要奋力追求新的学术境界,参与构建新的教育标准和规范,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台湾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詹盛如教授在题为《深化华人地区教育合作:挑战与前瞻》报告中,从“华人地区的视角考察和分析了两岸四地的教育交流合作状况,探讨了深化合作的背景、动机、政策与实践方法。他认为,就台湾方面而言,努力深化这种交流合作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共同的文化起源,二是相同的语言,三是可以构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四是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五是吸引内地生源,就目前来看,尽管面临着政治和学术维度的多种挑战,但深化这种合作将会开辟一个新纪元,取得更加丰硕的学术成果。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马早明教授在题为《港澳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比较研究》的报告中,从一个特定方面探讨了两岸四地教育交流合作的领域和深化问题。他评析了港澳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三地的个案,并认为对内地(大陆)正在探索的相关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经历两天20多个大会专题报告和频密的交流之后,本届论坛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马早明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教授致辞,对两岸四地比较教育学者们的光临和支持,表示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作了闭幕式演讲,他从时代发展的高度阐述了比较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契机,以及转型和创新的方向,并对比较教育学界的重大学术交流活动、新的合作形式和交流平台对比较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作了前瞻性分析。本届论坛取得的最后一项成果是,经过两岸四地与会代表的讨论,决定2015年在台湾举办第二届两岸四地比较教育论坛。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Center f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A 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No.19 Xin Jiekou Wai Street , Beijing,100875, 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