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News
 
Announcement

Academic Events

News

          links
CSE
WCCES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IBE
CESE
BAICE
IBE
CESHK
IIE,SU,Sweden
IIE, Stockholm University
ICERI, N E N U
ICERI, E C N U

Your Position: 首页» 学会动态» 学会活动

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在杭州师范大学召开


        2014年5月16日至18日,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本次大会,是继1998年第二届亚洲比较教育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承办)后在我国大陆举办的又一次盛会。
        开幕式由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秘书长、日本九州大学爱德华•威克斯(Edward  Vickers)副教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荣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顾明远教授,亚洲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查妮塔(Chanita  Rukspollmuang)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言。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王英杰教授,牛津大学苅谷刚彦(Takehiko  Kariya)教授,印度前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主任、德里大学克里斯纳•库马尔(Krishna  Kumar)教授,香港教育学院前任院长、伦敦大学保罗•莫礼时(Paul  Morris)教授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共有来自英国、美国、比利时、中国、日本、印度、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位比较教育学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席了本次年会。会议工作语言为英语。
        顾明远教授在开幕式上指出,“虽然亚洲各国地理条件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网络化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面临着的教育问题,其共性日益凸显”。本次会议的主题“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便是近年来亚洲各国关注的焦点。与会代表通过主会场和12个分会场讨论的方式,对该主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涉及高等教育、教师职业化、新技术和新手段、课程发展、性别、国际化、终身教育、学前教育等众多议题。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推动教育公平的主体,对促进教育公平起着主导作用。与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导向来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建议。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指出,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建设新型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强化社会各界的参与机制,以保障教育公平。例如,吸纳政府和产业界、学术界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在教育决策和大学治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支持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鼓励中介组织特别是专业团体参与到高等教育治理中;完善国家立法和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社会问责制度以及社会监督制度。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许竞博士认为,政府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之举。但是,如果对涉及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以及人力资源的使用等方面制度不进行更深层次的综合改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很困难的。 此外,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扩大其服务对象和功能,要面向所有人,而不仅是针对那些在求学和求职历程中的劣势人群,职业教育不应该成为人们在被动情况下做出的“次等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王璐教授指出,合理部署教师资源是提高农村学校质量和促进义务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域,代课教师在维系义务教育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王教授呼吁要妥善解决代课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问题,,政府应建立更有效的双向流动激励机制,引导更多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工作。
        由商业机构、大学生、或学校教师等提供的课外补习(亦被称为影子教育)不仅会扩大阶层差距,对学校教育系统也会产生很大影响。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张薇、刘均燕等人的研究显示,在中国,城市孩子比农村孩子接受更多的影子教育,家境富裕的孩子比家境贫困的孩子接受更多的影子教育,这些模式涉及社会不公;而重点中学的学生比普通中学的学生接受更多的补习,这会加剧校际差异,阻滞教育均衡发展。如何应对这一影子教育系统,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和过伟瑜(Ora  Kwo)副教授指出,亚洲各国对影子教育态度各不相同。一些国家对此现象视而不见,而日韩两国及香港政府则早已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管理(约束规范课外补习机构,教育公众以及维护消费者权益)。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忽视对课外补习的管理,而面对不断壮大的影子教育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冲击,也应根据本国文化和国情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影子教育系统。


        二、 关注各种不同人群的教育公平
        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要关注不同人群,尤其是弱势人群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本次大会上,学者们的目光聚焦在国际学生、流动人口子女、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等各类人群上。
    1.  国际学生。香港教育学院卢一威(LO  Yat  Wai  William)博士指出,对留学决定因素的研究近年来受到香港比较教育界的关注。卢博士的研究对象是在港求学的一组缅甸学生,他们中的部分人具有难民和移民的背景。研究发现,促使他们做出留学判断的决定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社会政治因素、社区因素和家庭因素。该研究揭示了国际学生的流动是如何扩大入学机会和改善高等教育参与度的。西安交通大学田美博士、宁波诺丁汉大学约翰•楼(John  Anthony  Lowe)博士的研究显示,巴基斯坦学生缺乏和教师、同学的交流,作者建议大学师生要对国际学生的需求和困难产生一种共鸣,而巴基斯坦留学生也应该去除那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2. 流动人口子女。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富布赖特学者贝萨妮•雷诺兹(Bethany  Reynolds)指出,在中国,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是被边缘化的群体,能否提供优质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能否摆脱贫困状态。
    3. 少数民族。北京师范大学美国留学生凯莉•安妮•托马斯(Carrie  Anne Thomas)对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的实证类英文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双语教学,既无法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无法掌握在学术和经济领域成功所需的流利的普通话。来自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在读博士闫斐的研究表明,具有文化包容性的课程不仅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现有教育体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大限度防止学生脱离国家教育体系而去寻找诸如宗教组织等替代性机构;同时,在汉族学生中开展具有文化包容性的课程,也能使汉族学生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减少对少数民族的偏见,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因此,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以及更广义上的公民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以跨文化教育为核心理念,从而推行具有更大包容性的国家认同教育。
    4. 特殊儿童。大阪大学川口纯(Jun  Awaguchi)助教指出,目前国际组织和各国的统计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特殊儿童的现状,有相当数量的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随班就读。和普通学生相比,他们的状况不容乐观。川口助教以非洲马拉维共和国的特殊儿童教育为对象实施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他指出,全纳教育虽然已经成为解决特殊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必然趋势,但是,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特殊儿童依然面临着很多障碍。可供选择的对策是:让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成为“流动型”教师,将他们派遣到有需要的学校,在直接对特殊儿童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承担对该校普通教师进行培训的任务。


        三、教师的质量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提升教师质量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郭燕教授对浙江省6所公办和民办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市场经济对教师的生活和教学造成不小的冲击。尽管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收入水平、居住环境依然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同时,教师们还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工作压力,被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师生关系也正在异化为商家和顾客的关系。郭教授呼吁政府通过立法来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生活状态以及经济、政治、社会地位。
        选拔优秀的教师是确保教师质量的前提。北京师范大学韩国留学生汉娜(Na Han)介绍了韩国教师录用考试政策的变迁,特别是自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的教师录用考试制度。对报考教师资格考试人员的调查显示,他们对改革持欢迎态度,特别是考试从以往的三阶段压缩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书面测试:教育学测试、主修科目测试以及第二阶段的面试:教学示范试讲和设计教学计划),同时,他们也希望进一步加大录用考试过程中的透明度,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厦门大学硕士生赵莉认为,为了提升高校教师质量,可以借鉴加拿大高等教育教学学会(Societ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尝试建立国家级、区域性的高校教师发展联盟。

 

 

   

 

        四、 培养国际化人才
        培养国际化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国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主要课题。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认为,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拥有国际意识,了解国际动态,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培养这一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可以缩短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教育国际化问题上的差距。他提议,学校应该将培养国际化视野的目标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到课程和教材中,所有的学校都要关注重大国际问题,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在学生中展开学习讨论,以逐步在国内实现学校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21世纪技能。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榎本直子(Naoko  Enomoto)的研究团队聚焦亚太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对各国和地区教育政策文本中提及的“21世纪技能”进行整理和分析。他们发现,提及最多的前十位技能依次为“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反思性思维”、“理性决策”、“沟通能力”、“合作”、“创造力”、“创业精神”、“同情心”、“察觉能力”(Awareness)。研究团队还发现,除了上述形成共识的表述之外,各国和地区在“21世纪技能”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提法,如“独立学习能力”(澳大利亚、日本)、“承担风险的能力”(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归属感”(澳大利亚、 中国和马来西亚)、“抗压力”(印度)、“情商”(马来西亚)、“全球精神”(菲律宾)、“说写礼仪”和“网络礼仪”(韩国)。
        除了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政策之外,国际组织的人才标准也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上海师范大学闫温乐博士在分析世界银行青年专家项目的基础上,对如何提升我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关注“广度”,培养跨学科拔尖博士生;第二,审视“深度”, 强调创新力度,完善博士生学术评价标准建议;第三, 充实“经历”,建立博士生实践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滕珺副教授则以联合国为例,分析了联合国职员所需具备的“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指标,呼吁中国教育国际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要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并提出五点具体建议:(1) 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整合到各级教育的使命陈述中;(2) 开发“微型课程”,以培养学生国际化层面的可迁移技能;(3) 更好地整合包括互联网数据及游戏活动在内的多样化的资源和战略,以改变学习方式;(4) 增强教师在全球胜任力方面的敏感性和综合能力;(5) 改革现行评价体系,使其更加适合于我们培养下一代的全球胜任力。

 
        五、 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旨在推动跨越民族、地域、宗教信仰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宽容,是教育公平理念的具体体现。国立韩国教员大学在读研究生张真姬(Jinhee Jang)等人考察了韩国小学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该研究团队提出的重要观点有: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多元文化;要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更详细的定义;有必要针对本地区实情选择多元文化教育关注的重点;鼓励教师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宁夏师范学院薛正斌副教授的研究表明,由于汉族教师缺乏多元文化知识,他们在指导穆斯林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带有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施。薛副教授建议,对师范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对在职教师加强多元文化培训,加深其对文化的理解,更好地激发穆斯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国际理解意识存在地区、性别、年级等差异。南京师范大学张蓉教授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女生的开放意识均强于男生;东中西部地区初中生的国际理解意识水平均高于高中生;东中西部地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与其国际理解意识水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地区间的合作,要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香港大学利兹•杰克逊(Liz  Jackson)副教授通过对香港通识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分析,强调了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艰巨性。例如,香港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欣赏,但这一多元文化教育的重点往往在通识教育中处于次要地位。这项研究结果还显示,香港的通识教育教材常以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视角来描述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碰撞,让人们相信“文明冲突”的观点,即和谐世界存在不可避免的国际争端。这样的教材培养出的是排外情绪而非跨文化能力。

 

    

 

        六、 发挥新技术新手段的作用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手段的发展使教育跨越了国界和贫富界限,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助推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河内办事处的陈涵红(Hanh  Hong Tran)指出,开放式学习和远程教育是通往社会和谐的桥梁。免费在线课程和开放资源等信息技术,为公民提供了一种平等的机会来加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而无需考虑其年龄、收入和社会地位等。
        中国传媒大学耿益群副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了使用社会化媒体(如社交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例如,截止到2014年3月15日,75%的“211”高校开设了新浪微博,31%的“211”高校在人人网上创建了官方主页。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院校管理中使用社会化媒体的高校数量依然有限,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这一行为的高校则更少。


        七、 改善性别不平等现象
        印度德里大学库马尔教授(Krishna  Kumar)认为,社会变革与教育政策话语的转变并不匹配。虽然政策已经表现出了政府在性别问题上的意识有所提高,但这种意识被占据优势的商业化取向所淡化。市场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化模式中,即鼓励女性认同自己的传统身份,降低她们对知识的渴望。库马尔教授还指出,女孩生活的文化背景往往容易被教育研究者所忽视。这一背景存在于文化领域(包括宗教信仰、传统和语言)中,女孩的教育经验便是在这一背景中获得。如果不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进行研究,对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朱剑博士在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总体而言,高等教育机会上的性别平等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地区差异依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如非洲和亚洲)在高等教育机会上的性别不平等表现更加明显。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层次的提高,女性的弱势地位愈发凸显。就高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的性别平等而言,女性的弱势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公平化的极大挑战,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质疑,因为不少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教育回报。


        八、 提倡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简称EFA)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一项行动,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实现惠及全民的教育公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学校向全民提供教育,也要通过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为那些未完成基础教育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教育机会。来自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苏维蒂达•查伦凯迪昆(Charungkaittikul  Suwithida)博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民教育框架下推出的等价项目(Equivalency  Programme)在印度、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柬埔寨和巴西等国的实施情况。该项目主要关注三类群体:无法受益于正规学校系统的人、已脱离正规学校系统,但仍有兴趣重新接受教育的人、想在正规学校系统之外获得高水准教育的人。苏维蒂达博士认为,等价项目的课程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基础教育课程(面向6-14岁的儿童和15-60岁的成人)、职业技能训练课程(面向希望提升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员工  以及正规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辍学者)、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的非正规课程(面向全体公民)。为了更好地推进该项目的发展,苏维蒂达博士提出了若干建议,如事先确认目标群体的学习需求、广泛宣传项目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构建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项目涉及民生问题、确保社团的参与等。


(叶林、赵杭飞  供稿)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Center f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A 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No.19 Xin Jiekou Wai Street , Beijing,100875, 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