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News
 
Announcement

Academic Events

News

          links
CSE
WCCES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IBE
CESE
BAICE
IBE
CESHK
IIE,SU,Sweden
IIE, Stockholm University
ICERI, N E N U
ICERI, E C N U

Your Position: 首页» 学会动态» 学会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


      一、论坛的基本情况
        2011年10月22-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瑞典、澳大利亚、南非、芬兰、中国以及香港和台湾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等35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本次论坛恰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建院50周年,150多名院友也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共襄盛举。本次会议收到论文210余篇。
       10月22日,第四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开幕。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主持,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曹卫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会长李荣安(Lee Wing On)教授,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大塚丰教授等中外著名学者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盛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50年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祝愿第四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圆满成功。
        出席论坛的境外特邀嘉宾有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会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荣安(Lee Wing On)教授,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前会长、香港大学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会长、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拉特纳•戈什(Ratna Ghosh)教授,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副会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卫•柏克(David P. Baker)教授,欧洲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于根•施瑞尔(Jurgen Schriewer)教授,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日本广岛大学大塚丰(Yutaka Otsuka)教授,英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英国开放大学劳•亚瑟(Lore Arthur)教授,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长尼古拉•尼冈德洛夫(Nikolay D. Nikandrov)教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威拉亚姆•切拉巴(Vinayagum Chinapah)教授,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前会长、早稻田大学荣誉教授铃木慎一(Shinichi Suzuki),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前会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万德拉•梅斯曼(Vandra Masemann)教授,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前会长、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海蒂•柔斯(Heidi Ross)教授,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克里斯汀•福克斯(Christine Fox)教授,香港比较教育学会主席、香港教育学院莫家豪(MOK Ka Ho)教授,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前会长、南非开普敦大学副校长克莱恩•索迪安(Crain Soudien)教授,法国里昂中央大学前校长张多雷(Jean Dorey)教授,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柳基斯(Keith Lewin)教授,英国格拉摩根大学大卫•特纳(David A. Turner)等。列席会议的国内特邀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毕淑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李守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刘复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财经处处长杜育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弛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时龙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贵华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学院院长孟繁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苏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娟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曲绍卫教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满生教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比较教育研究室主任李韧竹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查卫平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出版事业部刘清田先生,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副社长郭戈,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郑旺全,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室主任刘立德,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室高级编辑赵云来,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葛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叶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编辑室主任郭兴举,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编辑室周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长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池瑾女士等。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全球教育改革:公平•质量•发展”。分论坛主题还包括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创造性人才培养、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美国教育改革、留学生与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大学文化建设与研究、教育领导与政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与创新学校等。
        22日晚,大会组委会还专门为参与本届论坛的各校研究生举办了主题为“教育改革与社会公正”、“教育质量保障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生论坛,为比较教育学科的未来生力军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以文会友、相互学习。
       

        二、主题发言概要

        围绕“全球教育改革:公平•质量•发展”这一主题,19位各国著名学者在主题发言阶段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指出,当前大学管理范式的主要特点是强有力的行政主管控制气氛和市场优先的战略选择,行政管理者的主职是对政府负责,促进商业价值和实践,不断强化大学为政府即时目标的服务。学术资本主义和行政化正在改变大学的品格,侵蚀大学的价值和文化传统,加剧了大学教育的公平和质量问题。他呼吁,大学和政府应共同捍卫大学的独特文化传统,即学术自治、学术自由和共同治理。
        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副会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大卫•柏克教授提出“研究型大学发展三段论”假设,并以10所美国公立赠地大学和10所美国私立精英大学为对象,分析了30年间这些学校的科研投入(本、硕、博阶段学生入学人数、终身教授数等)和科研产出(终身教授的人均论文数等)。他强调科研投入、社会支持及科研产出三者之间息息相关。
        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院长尼古拉•尼冈德洛夫(Nikolay D. Nikandrov)教授从历史主义视角梳理了俄罗斯自1991年至今在意识形态、教育机会、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改革政策。他指出,目前俄罗斯教育最大的挑战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泛滥,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漫长的过程。英国苏赛克斯大学教授柳基斯分析了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地区现有的受教育机会模式。这些地区面临教育机会不均、教育安全、资源保障等问题,应对之法是平衡中心与非中心地区的需要、完成以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为主的教育转型等。香港比较教育学会主席、香港教育学院莫家豪教授研究了香港政府、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促进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他批判性地考察了学生对他们所参与的由本地与海外大学举行的联合培养项目的评价。
        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会长、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拉特纳•戈什教授认为科学、工程与技术(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简称SET)领域中性别比例失衡是教育不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呼吁各国政府努力提高女性在SET领域中的比例和地位,如改变目前基于男性特征的“成功”评价标准、确保性别平衡后科学家待遇和地位不变等。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前会长、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授海蒂•柔斯研究了国际非政府组织资助的绿色小学及其与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联系,分析了全球理念与地方力量的合作与摩擦。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广岛大学大塚丰教授通过对7个东南亚国家的教科书进行内容分析来探究华语汉语教育的发展情况。他认为能否用文化的力量建造“泛中华世界(Pax-Sinica)”对华语和汉语的世界性普及意义重大。法国里昂中央大学前校长张多雷(Jean Dorey)教授总结了中法两国联合培养工程师的实践经验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前会长、香港大学马克•贝磊教授用“隐形教育”来比喻课外时间里学生所接受的私人补习辅导。他强调,隐形教育已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全球现象,对教育公平、质量及发展利弊皆有。东北师范大学孙启林教授研究了孔子学院的海外办学情况。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威拉亚姆•切拉巴(Vinayagum Chinapah)教授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对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他指出教育标准及据此制定的措施应该以每一位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而不能只追求单纯的公平与质量间的平衡。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前会长、南非开普敦大学克莱恩•索迪安教授以PIRLS和TIMSS为例从教育公平视角对当前教育质量观念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克里斯汀•福克斯教授认为世界各国对教育改革的期望值过高,现阶段全球教育改革存在的可能性问题是以牺牲本地化为代价追求全球化。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会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荣安教授指出学术迁移是“社会空间型移民”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教育全球化不同于跨文化教育”。李荣安提出比较教育的两大使命:一是帮助学者脱离自身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外部视角对文化进行研究;二是帮助这类学者尽快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内部视角来对文化进行研究。英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开放大学劳•阿瑟教授认为,当今世界的复杂性使“非此即彼”的哲学已经不再适用于比较教育研究,“移情理解”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关键。比较教育研究者应同时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享知识与价值观。
        欧洲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德国洪堡大学于根•施瑞尔教授认为“全球化”及其衍生概念在不同的社会现实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世界文化”理论关注的是全球范围内“合理化”的规则、意识形态、组织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标准化和一致化。现实中的跨文化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地方、民族国家或区域中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据此,他提出了用于解释全球进程与地方力量间微妙互动的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前会长、早稻田大学铃木慎一教授在教育制度领域中探讨了“主流文化”、“依附文化”和“内生文化”下教育与文化对话的二分法效果。铃木慎一认为比较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内生性知识及由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所构建的“主体教育性”(Body educational)框架。华东师范大学黄志成教授呼吁,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学应相互促进,创建各自有特色的学派。


        三、专题研讨概要
        此次论坛围绕“全球教育改革:公平•质量•发展”的主题还分别就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保障、高等教育、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教育国际化等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日本山口大学的石井尤里探究了日本学校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认为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对的,其是否能扩大或缩小社会阶层差距依赖于环境。芬兰吉瓦斯基拉大学的塔比奥•拉特罗(Tapio Lahtero)分析了使芬兰教育在过去30年中兼顾公平与高质量的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强海燕教授通过实证调查发现,中国少数民族女童群体的自我认知与男童存在显著性差异;少数民族女童群体内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童是学校教育的弱势群体。此外,与会者还就发展中国家社会正义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英国毕业生税、“在家教育”、全纳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于教育质量保障问题。厦门大学黄建如教授指出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是建立更多合作关系、对外信息更加透明、较为完善的全国框架。浙江大学吴雪萍教授认为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的特点是基于自愿的柔性原则、一体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合作与竞争的统一。四川师范大学顾美玲教授呼吁应将教育行政部门的认证评估、独立评估机构的定期评估和学校自评结合起来,从领导机制、教师特性等方面构建我国民办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另外,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评价制度、国际托幼机构教育评价标准以及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也都是参会者关注的热点。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西南财经大学任勤教授认为影响中国城乡教师流动最重要的正式制度因素是社会保障制度,其次是人事制度、薪酬与激励制度,现行教师流动制度发挥作用较小。非正式制度中非权力因素对于教师流动影响比较显著。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吴培群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校际流动性在所有国家中最低,原因在于我国大学教师身份稳定性、职称晋升以及校际流动性的补偿性关系密切。北京大学陈晓中指出中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升学机会少的原因是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和资金匮乏。此外,与会者还关注了日本高等教育和尼日利亚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关于创造性人才培养问题。日本樱美林大学李尚波教授阐述了21世纪以来日本企业与大学在人才培养配合方式上的变化。日本东京青山大学今井重高介绍了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及其在美国、瑞典等国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台湾中正大学林永丰教授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将台湾后期中等教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沟通互动、社会参与、自主行动。华东师范大学邓志伟教授强调个性化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南京大学斯蒂芬妮•梅肯斯教授(Stephanie Merkens)调查了高考及基础教育阶段其它重要考试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行为的影响。其它与会者还关注了日本创业教育、俄罗斯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公民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等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的问题。香港理工大学卢一威教授以摩尼教神话中的“二元论”为切入点透视了东亚国家高等教育与世界大学排行榜存在的矛盾,即排行榜既促进了东亚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又延续了西方话语体系的“殖民统治”。台湾暨南大学陈怡如副教授从数量、课程内容、性别、毕业生前景四个方面研究了台湾研究生教育。台湾中正大学詹盛如副教授发现,台湾高校行政部门对陆生赴台的政策比较支持,但对政策的效果持保留态度,而台湾政府对陆生赴台就读持保守态度和内向型政策。清华大学王晓阳教授比较了美国大学文化研究的客观主义和解释主义范式与方法及其对大学文化研究者、大学管理者的意义。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就英国军队研究生教育、韩国NURI计划、博茨瓦纳高校课程、大学校长遴选制改革、大学教学模式及评教指标等主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日本广岛大学布莱恩•登曼(Brain Denman)指出在亚太地区经常混用“比较教育”和“国际教育”,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取的典型代表不同但都以变化为导向。比较教育研究不一定要站在国际层面来进行,但在批判性分析和反思角度下的国际教育研究却必须包含比较的因素。渤海大学周世厚认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出现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在学科立场、科学立场、本土立场等方面批判性的弱化。首都师范大学丁邦平教授呼吁尽快在中国建立独立建制的科学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杨明全副教授研究了东西方文化在主体观、价值观、认识论上的差异对课程谱系的作用。浙江大学宋吉缮副教授探究了新形势下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主题及方法的转变。此外,与会者还提出比较军事教育研究、跨国教育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与模式可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关于教育国际化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郭玉贵教授认为我国吸引留学生的障碍是语言问题、大学教育质量问题、留学费用问题。西澳大利亚默克多大学娄玉英从知识增长、认知和态度变化、行为表现变化三个维度分析了新建本科学院教师海外研修的收益情况。加利福尼亚大学斯蒂芬妮•金(Stephanie Kim)采用布迪厄的观点将英语视为代表美国精神的资本符号,审视了19世纪以来其在韩国高等教育全球抱负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如何提升我国留学教育的吸引力、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关于教育发展与改革问题。日本东北大学涩田裕之认为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个体实现了发展,日本要在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中找寻自己的定位。日本帝京平城大学村山田久强调21世纪以来日本学校全纳教育发生的转变在于普通班标准化和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成为主导思想。香港教育学院胡少伟借问卷调查法反映了香港中小学教师对过去十年香港教育改革的评价。沈阳师范大学孙河川教授用实证调查法对芬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在中国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80%的评价指标具有普适性。此外,私立学校财政与管理政策、世界银行的作用、学校变革的发展趋向也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关于美国教育改革问题。河北大学傅松涛教授认为社会捐赠是美国实现和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生态性能机制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欧阳光华副教授研究了美国大学治理结构从法人治理到共同治理的历史变迁过程。北京工业大学王绽蕊认为“分类治理+市场模式+干预模式”是确保美国地区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实现平均质量和优异双赢的最佳治理模式组合。另外,美国大学章程、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及交叉学科、SHU大学课堂教学、营利性高校发展、“清洁能源教育”计划、亚利桑那州语言教育政策203提案等也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此外,在教师教育方面,芬兰吉瓦斯基拉大学拉依莫•奈瓦雷伦(Raimo Nevalainen)和艾嘉•吉莫伦(Eija Kimonen)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意向能力(dispositional competence)两方面对芬兰和英格兰地区学校文化变迁中的教师专业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和谷峪教授都关注了日本的教师教育改革。华中师范大学戴伟芬发现,我国不同类型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出现分层,教师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实习环节的问题突出。在职业教育方面,香港大学甘•弗罗拉(Kan Flora)研究了后殖民时期香港中等技术教育改革。香港浸会大学刘翠珊分析了1949-2000年间香港亲中工人夜校的发展及课程活动。哈萨克斯坦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古萨伊诺夫(A.K. Kussainov)认为科学的职业标准设计是与教育标准相容。卡雷尔•欧罗达(Karel Ouroda)分析了中国与捷克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在学前教育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张德伟教授研究了日本幼保一元化改革和“认定儿童园”制度。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幼儿安全教育、幼儿行为评定标准也都是与会者的关注焦点。不少学者还对语言教育进行了研究,如香港理工大学李卉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至回归期间香港的语文教育政策,鲍伯•亚当森(Bob Adamson)、台湾暨南大学洪雯柔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苏德教授、福建师大陈扬光教授等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及其文化敏感性进行了研究。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与印第安纳大学联合召开了“博士生培养”主题讨论会。讨论会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三校博士生及教师共同参与,李荣安教授进行总结发言。此外,大会组委会还专门为参与本届论坛的各校研究生举办了主题为“教育改革与社会公正”、“教育质量保障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生论坛,为比较教育学科的未来生力军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
        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高水平国际会议,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它是国际比较教育界三年一次的盛会,也是提升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国际化水平、展示我国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第五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将于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Center f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A 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No.19 Xin Jiekou Wai Street , Beijing,100875, 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