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News
 
Announcement

Academic Events

News

          links
CSE
WCCES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 IBE
CESE
BAICE
IBE
CESHK
IIE,SU,Sweden
IIE, Stockholm University
ICERI, N E N U
ICERI, E C N U

Your Position: 首页» 学会动态» 学会活动

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与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07年8月20日至22日在河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名比较教育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比较教育学科的身份定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学科建设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及作用
        (一)比较教育的学科身份
        从1979年我国着手恢复和重建比较教育学科起,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与此同时比较教育的学科身份定位问题也开始困扰比较教育学界,受到学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在这次会议上各位专家学者对比较教育学科的身份定位、学科的发展出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思考。
        钟启泉教授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比较教育学科必须面对时代的转型和挑战,立足于比较教育学的传统来回应现实改革的实际问题,并且通过积极参与这种教育改革实践来发展比较教育学科。比较教育的发展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比较教育在现实的中国教育改革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中比较教育的声音比较微小,比较教育的发展尚不够强大。比较教育学科必须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实际中来,发挥比较教育学科的作用。比较教育研究不仅要关注宏观问题,更要关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问题,要关注社会的需要,并且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研究质量。比较教育学者应着眼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放眼世界教育发展状况,发出我们越来越响亮的专业的声音。
        王英杰教授认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危机,但并不表明比较教育的发展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虽然其他的学科也在以比较的方法研究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其他分支学科也做比较研究比较教育学科就不能生存、不能存在、不能发展了。正如经济学、哲学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都在关注教育学,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说教育学科没有发展的余地一样,比较教育不能因为其他学科使用比较的方法,比较教育学科就不发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在坚持比较研究方法的同时,要不断地完善比较的方法、突破比较的方法,在比较方法的运用上,我们可以也应该做得更新、更好、更专业。
        陈时见教授认同王英杰教授的观点,认为比较教育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比较教育学科的水平以及它对教育整体学科再进一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上。社会需求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需求改变了,比较教育也必须随之改变。比较教育转型和社会需求的减弱导致了比较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不断削弱,比较教育身份危机问题也随之产生。比较教育的身分界定问题对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比较教育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的边界模糊更使比较教育的危机问题凸现出来。对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来说,关键是要在挑战中要有新的发展以完善自己的学科基础,要在新的背景下为其他学科做出新的贡献。
        同时,一些代表则认为比较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比较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坚定学科信念、强化学科意识的基础上对比较教育的学科繁荣做出努力。《比较教育研究》副主编曲恒昌教授结合《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谈到了学科身份问题。他谈到,比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科边界不明显和身分危机等问题,这在比较教育学科文本建设过程中得到一定反映,从《比较教育研究》的稿件来源看,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稿件来自于比较教育研究领域以外且又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边缘化现象。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比较教育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凝聚力和融合力,这是比较教育学科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持久动力。因此,曲恒昌教授预测比较教育的发展前景是相当乐观的,比较教育研究工作者大有可为。
        黄志成教授认为,我国的比较教育学科是繁荣的、队伍是强大的。他介绍了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国家比较教育的发展情况,认为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专业研究机构数量少,专业研究人员数量不足的情况,与之相比,我们中国的比较教育发展无论是在专业机构的设置上,还是在专业研究队伍的建设上都要具有明显的优势。
        长期以来傅松涛教授都在坚持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建构比较教育学科体系,他把比较教育在整个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理论深度和理论广度称之为教育社会生态理念。认为在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应当把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和教育相关的系统看成一个真正的社会系统,然后从生态观的角度去把握,进而去关注丰富多彩的教育现实。这种教育现实既包括区域性形态也包括国别形态。基于这种教育社会生态理念的基本形式也可以称之为形态类型学。李素琴教授也认为比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分支学科,其存在价值不容置疑,这是由比较教育学科的特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来决定的。
        与会代表也对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问题进行了探讨。哈尔斯在《比较教育:当代的问题与趋势》中把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划分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发展教育几个领域,已经成为比较教育界所广泛认可的研究领域分类。近几年,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更多地关注和强调的是比较研究和国际教育研究,而对于外国教育、国别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下降。因此,许多代表强调了国别教育的重要性,一致认为国别教育研究是比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没有国别教育研究的成果也就没有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
        钟启泉教授强调虽然我国一直把国别教育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但是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个别国家受到忽视,特别是俄罗斯教育研究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引起比较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一直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的比较教育研究学者把俄罗斯教育等同于苏联教育,忽视了俄罗斯教育所取得的发展和成就。他认为,作为一个大国,俄罗斯教育的变化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把俄罗斯教育与苏联教育的区别认真加以对待。对于俄罗斯教育的背景、话语体系要做出认真分析,进而为我国教育改革与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国别教育研究不断完善和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
        胡建华教授认为研究国别教育首先要明确和掌握所被比较国家的不同教育状况,这是进行国别教育研究的基础。同时他十分强调国别教育研究视角的转向并举例说明。日本的比较教育研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研究转向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探索。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缅甸甚至整个亚洲都被纳入到日本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中,其最为突出的转向是把研究目标聚焦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黄志成教授在谈到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时,认为国别研究非常重要,对于比较教育研究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较教育者开展比较教育研究至少要对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从框架上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专题方面的突破。他尤其强调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研究,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近年来一个共同的转向。


       (二)比较教育的学科功能
        比较教育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首先表现为比较教育对教育决策的支持作用。周满生副主任认为比较教育与教育决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比较教育直接参与宏观决策。比较教育为各项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咨询服务,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第二,比较教育为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比较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教育现象后的本质存在。第三,比较教育为政策研究服务。比较教育研究已经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比较教育所提供的专业建议在政策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胡建华教授也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策制定的基础。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不是简单地为政府政策服务,而是从更广泛的范围内、从更具体的内容上,为政府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此外,比较教育学者的研究对教育决策的影响是直接的,这要求广大比较教育学者应去为教育决策提供一种知识背景,提供一种基础性的服务,政府可以从这种知识背景当中得到许多信息,来为政策的科学制定服务。
        比较教育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对其他学科的支持上。代表们一致认为比较教育在为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作好专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这也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表现。王英杰教授强调,比较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支持上,他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与比较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是与比较教育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学位建设还是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都需要有比较教育作为先行研究基础。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每一步中,比较教育都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经验支持和教训提醒。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小到院校研究,大到大学发展规划制定,比较教育有着非常大的活动空间。
        赵中建教授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比较教育与其他比较性学科是内在相通的,并在互相影响与借鉴中共同发展。对于其他比较性学科来说,它们也在强调学科的发展建设问题。他认为学科体系的发展实际上就意味着在比较教育学科上是否存在着一种比较论,它们之间存在共性的地方,这些共性的地方可能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体系中所没有的。因此能否从其他学科建设中得到些许启示是比较教育能够做出突破的地方,另一方面,比较教育学科也为其他比较性学科的假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英杰教授、程晋宽教授认为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比较教育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动态发展,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变化来看,原来提倡从翻译到理解,从理解到建构,现在又提出从建构到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比较教育也不断为其它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式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教育改革和实践服务,这必然要求比较教育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比较教育学科本身也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发展而来的。
        王英杰教授认为我国的年轻比较教育学者与老一辈比较教育学者相比,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亟待提高,这是比较教育年轻学者天然缺少的一种优势。虽然这种情况的形成与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但是个人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在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严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分割的问题。对于比较教育学科,不把研究成果带到学校当中去、带到课堂当中去,只是在固定的、狭小的范围内流动是不能够真正影响到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作为年轻的比较教育学者应当学习老一辈学者的实践精神,把比较教育学科的优势带到现实教育实践当中去。同时他强调,随着新一代比较教育学者更加年轻化,外语优势更加明显,研究方法日益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国际交流机会的不断增多,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不仅在国内要做好,而且要逐步扩展到世界范围内。比较教育应当成为一种思想的试验室,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
        对此傅松涛教授也持赞同态度,并补充道,我国比较教育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对教育实际问题的关注不应仅局限于中国本身或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而应该把从地区研究到国别研究到区域研究再到全球化研究都作为关注的对象和所涉及的领域。此外,他认为比较教育学者越来越关注现实生动的教育形态,教育一方面向深度扩展深化,一方面向现实扩展具体化,作为比较教育研究者只有在这两条道路上寻求统一和内在的一致性,才能找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分界处。
        钟启泉教授在谈到比较教育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时,要求比较教育学科应该面对教育改革的实际,发出自己专业的声音,关注教育改革的实际、关注社会的需要,也从另一层面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王英杰教授认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基础上,不应该也不能把二者作为对立研究领域,二者应该共同发展。比较教育的发展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不行的。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建立在史的研究基础上,这里指的“史”,即包括外国教育史也包括中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作为研究外国教育的重要领域,虽然与研究外国教育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忽视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会缺乏对我国教育状况的了解,从而不能把外国的先进教育经验和我国的教育进行有效的统一。在谈及我国一些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时,王英杰教授认为他们普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涵养,对 中国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发展问题有着非常独到的眼光。
        李文英教授转引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是“延续至今的教育史研究”的观点,认为比较教育与外国教育史是密切相关的,但又是不同的。两者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是相同的,在研究对象、研究时间划分等方面也有交叉现象,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但二者更有不同之处,这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区别、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内容的有异、研究时间的相左、研究纬度的相异、研究基本素质的差异等方面。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提示我们一方面比较教育研究要关注历史、借鉴历史,另一方面必须要建立比较教育研究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至于比较教育如何关注历史,她认为一是要关注比较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历史,二是要关注教育学发展的历史,三是将成熟的教育史学研究方法借鉴和纳入比较教育研究中来。屈书杰教授、朱文富教授也非常赞同比较教育工作者要有深刻的史学观念和史学知识功底的观点。
  

        (三)比较教育的独特研究模式
        比较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的教育学科,也是由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所决定的。比较教育一方面要善于借鉴一些“外部”的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来丰富和发展比较教育的方法论体系,一方面我们应该从比较教育“内部”寻找和生成比较教育发展的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
        王英杰教授强调,比较法在整个比较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坚持比较的方法,而且作为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比较教育要不断接受和研究新的理论,再结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对课程问题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对文化问题的关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所开展的教育政策及决策研究等等都很有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对比较教育的方法论的发展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陈时见教授认为,尽管目前总结出比较教育独特的方法论和特征还比较困难。但是比较教育的方法论与其它学科方法论的运用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比较教育研究更加深化,因此只有在广泛借鉴其他社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教育学科才能有更深入的发展。同时在比较教育不断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今天,要认真思考比较教育学科内部本身的一种独特研究方法并逐渐被大家认同,进而比较教育学科的贡献也由此凸现出来。
        李文英教授认为,比较教育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教育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来自于学科自身发展起来的内生型的框架,也有吸收引进其他学科观点的外生型框架。内生型使学科趋于统一,外生型使学科分化多样,两者不可替代,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就目前来看比较教育的理论分析框架许多都是外生的,而内生型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欠缺,因此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李文英教授认为“十一五”规划指南比较教育选题的不确定性正说明了比较教育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分析框架。
        朱旭东教授认为,作为比较教育研究者来说,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的比较研究”和 “比较教育研究”之间的区别。“教育的比较研究”和 “比较教育研究”的异同、边界和界限都是需要比较教育学者进行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明确二者的关系才能使得研究的必要性凸现出来,才有可能回击和反驳对比较教育诟病甚至否定的一些观点。
        薛国凤博士认为方法论不仅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还是世界观的运用。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在一定世界观支配下所采取的学科理论与视角将决定对他国乃至世界教育现象与问题的认识维度与程度。为此,必须在借鉴已有的各种比较教育学科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努力发展自己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此外张玉琴教授等代表还谈到了文化特性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呼吁比较教育学者必须关注文化的差异性。

        三.比较教育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比较教育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科的生存基础。因此谈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就不得不涉及课程建设问题。张德伟教授从他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来谈比较教育的课程建设问题。从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课程设置来看,本科生开设了外国教育概论来进行通识教育。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特别强调博士生的课程开设对比较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博士生阶段,第一年开设比较教育经典著作选读,采取的教学方式不是讲授而是对著作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具体的研究情况进行学术报告的写作。第二学期进行一些重大问题的论述,作习明纳。在课程内容和研究领域方面,张德伟教授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专业的情况。从1964年开始设立比较教育研究所起,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包括日本、朝鲜、韩国和蒙古在内的东北亚教育区域研究体系,这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屈书杰教授认为,由于大家对比较教育研究人员的素质构成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在比较教育研究生培养方面也相应缺乏一套严谨的课程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必然会影响到比较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在学期间未能接受到严格的专业化的比较教育专业训练制约比较教育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比较教育学科要发展,应该重视比较教育人才的培养,这种重视不在数量多少,而在于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这必须以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人员的素质构成为基础。对比较教育研究人员的素质构成不清楚,就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目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也成了无源之水,教学 方法的探索也会失去方向。
        钱玲博士认为比较教育必须构建新的学科体系来容纳新的学科研究领域,扩展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和内容,设置具有很强包容性的课程体系,以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型比较教育人才。
  

        (二)比较教育的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专业性与创新性的研究群体和学术团队是比较教育走向专业化道路和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保障。
        在研究群体和学术团队的专业化建设方面,钟启泉教授认为要想真正促进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既要懂得国内的教育现实又需懂得世界教育状况,拥有国际视野。建设比较教育学科要着眼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放眼世界教育发展,寻求专业发展出路。这些都依赖于比较教育研究人才培养。此外,有的代表还强调拥有国际视野必须与实践行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比较教育的专业特色才会更加明显。陈时见教授认为,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应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达成的一种学科思考,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学科研究范式。这种范式的核心强调某一学科研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通过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人们的一种观点、理论和方法,其中理论模型和思维框架是学科的一种传统,同时又是引导着学科发展的一种方向。陈时见教授还强调,比较教育不能在封闭性的状态下进行,要有开放性的思维。
        张德伟教授同样认为比较教育的人才培养对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术团体的培养,应该进行良好的专业基础训练,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应该努力而为之。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要加大力度,这种培养应当是全面的,尤其要注重方法上的创新。黄志成教授在充分肯定了我国比较教育学术团队的力量的同时,还指出从培养数量和培养模式上来说我国的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数量的过多不利于学生专业性的形成和整体发展。王英杰教授认为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学生数量可以适度减少,但是比较教育人才的培养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走开放式模式,使其进行多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接触,这样对比较教育的长远发展才会产生积极影响。
        在创新型研究群体和学术团队的建设方面,与会代表一致强调,研究群体和学术团队的创新性是比较教育学科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从容面对挑战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科不断走向创新的根本所在。胡建华教授认为,日本比较教育在近些年来所取得的长足进步是与其学术团队的创新精神分不开的。日本比较教育学者不断地走向世界,按照他们的话语称之为“发出信息”。过去日本在比较教育研究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局限于进行大量的翻译,但是当今日本已经强调由“接受信息”逐渐转变为主动“发出信息”,影响世界。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应当把我国改革取得的成果向世界“发出信息”。
        赵中建教授认为,现在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与过去的研究相比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的拓宽方面。比较教育作为一个学科,对于建设主体的研究团队应当把眼界放得更宽,不断找到学科发展的突破口。比较教育有无限广博的领域和内容等着我们去做,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去挖掘。比较教育在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一个教育问题与其他的学科是有所区别的,但是最根本的是拥有国际视野、勇于创新。程晋宽教授认为比较教育已经从原来的“中国制造”过渡到 “中国创造”的阶段,比较教育研究要创造自己的东西,现在已经到了创造中国比较教育文本的新时期。比较教育应当走到前台,不能仅仅尾随着发达国家或其他国家的思路,这需要比较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大的努力,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                                                   

                                                                                                     (李文英 程绍仁供稿)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China
Center f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A 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No.19 Xin Jiekou Wai Street , Beijing,100875, 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