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18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姜英敏老师,于北师大英东楼454和723组织召开了中日韩“异己”共生对话课程研讨会,此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学生以及来自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25人参加。
上午9:30-11:30,在英东楼的454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的开始,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的院的刘宝存院长表达了对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教师的欢迎。刘老师表示,目前在中国以姜老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已经开始对国际理解教育展开了研究,这对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刘老师对于来自中、日、韩的研究者们提出的“异己共生”的理念表示十分地赞赏,并祝愿本次会议圆满成功。随后,来自日本的文化心理学学者山本登志哉老师开始了以《文化是什么,到底在哪里》为题的汇报。此次汇报持续了两个小时,主要从文化是什么到文化冲突如何产生再到如何去解决文化冲突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汇报的过程中,山本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层层递进,让在座的老师、学生如沐春风、深获启发。随后大家在午餐会中进行了自我介绍,并就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对山本老师进行了提问,山本老师对问题一一进行了相关解答。
下午14:00,第二次会议在英东楼的723召开,首先,来自韩国的吴宣儿老师就已经开展的案例研究——通过电影观赏开展日韩大学之间的群体对话课程展开了详细的介绍。与会人员就该研究的研究构想、研究方法以及从电影观赏中延伸出的日韩学生的文化冲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然后是来自政法大学的片成男老师就其开展的案例研究——“通过异文化对话理解交通规则”也进行了介绍,并向与会人员分发了记载有收集到的中日双方学生的作文资料的讲义。大家针对其中的文化现象及产生的文化误解反复交换了意见,讨论十分热烈。会议最终持续到晚上7点。
通过此次会议,中日韩的学者们在交流中碰撞着思维,在对于异己共生的文化理解问题上有了更加深入的讨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