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专题分论坛“综合高中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在天津市成功举办行
发布日期:2024-12-04

立足国内现状借鉴国际经验  积极探索我国综合高中建设



12月1日上午,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组织的“专题分论坛:综合高中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在天津市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举行。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主持。论坛设置了主题讲座、圆桌论坛、互动提问几大环节,特邀权威专家、一线校长、来自全国各地的卓越校长从世界主要国家综合高中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模式、我国综合高中建设的基本定位等角度出发,共同探讨我国综合高中建设的可能方向及发展路径。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做《我国综合高中建设的基本定位与发展路径》主题讲座,从历史演进、时代背景、关键挑战等维度深入探讨了当前教育背景下综合高中建设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我国综合高中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方向指引。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滕珺教授以《世界主要国家综合高中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模式》为题,系统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综合高中建设的背景类型、具体运行、政策支持以及基于比较我国发展综合高中的几点研判,展现了世界主要国家在综合高中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圆桌论坛中,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滕珺教授担任主持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常宝宁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黄宇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胡昳昀副教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李洪波校长以及天津市中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邢纪钢校长,共同就综合高中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问题展开深度剖析与热烈讨论。





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刘宝存



讲座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张志勇


张志勇教授在主题讲座中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经历了萌芽、探索、调整、试点再出发四个时期,形成了“校际共建式”“一校两制式”“独立综合式”三种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初步建立了支持职普融通的学业转换制度,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制度安排,综合高中的办学定位仍不明确。立足新时代教育强国需求,建设综合高中是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是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需求,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未来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教师配套、考试评价、制度和资源保障等方面系统推进综合高中建设。



讲座嘉宾: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 滕珺


滕珺教授在主题讲座中指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综合高中”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教育模式时,普遍关注应对全球化竞争、提高教育多样性、培养多样性人才、调整人口结构等共同目标,重视综合高中的社会服务和育人功能。与此同时,教育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差异,导致综合高中的具体实施、发展方向、服务对象等方面有所差异。此外,滕珺教授分别从招生方式、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毕业去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综合高中建设的具体运行情况;从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阐释了世界主要国家综合高中建设的政策支持。最后,基于比较我国发展综合高中的现状,滕珺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建设和发展综合高中是主流趋势,但需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不同国家综合高中建设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诉求不同,需要客观分析我国国情与诉求;综合高中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实践创新的双向奔赴;清晰定位综合高中的发展目标与价值定位,回归综合性的育人功能。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综合高中建设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瓶颈、国际社会的建设经验与解决方案、如何将中国综合高中建设经验传播到国际社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国际经验上,黄宇副教授提出日本综合高中灵活的制度选择赋予日本高中教育发展极大的生长空间,胡昳昀副教授介绍了巴西综合高中的建设情况,具体包括延长在校时间、课程开设多样化等措施,常宝宁副教授认为中国综合高中的产生与国际社会具有社会民主化进程和教育均等的需要、社会各界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职普教育追求等值化的共同基础,中国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课程设置、评价制度、管理体制、办学标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作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管理部门的代表,邢纪纲校长提出我国综合高中建设要把缓解社会普职分流教育焦虑的社会需求与探索实践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新的办学类型的时代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李洪波书记认为中国综合高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直接回应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需求,创新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国际社会同样遇到办学定位不清楚、制度创新不足等类似挑战,胡昳昀副教授提出巴西的综合高中是为了解决学校质量不均衡、社会阶层流动僵化与矛盾突出的问题,建设过程中遇到办学生源不足、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时,政府采取了加强对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力度等措施,黄宇副教授认为日本综合高中建设在政策目标、政策实施、社会认知等方面同样存在困难,日本相关部门为此不断进行持续的调整和及时的改正。常宝宁认为基于国际经验,中国未来综合高中建设需要重新考虑功能定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凝练本土经验、加强理论研究。


最后,刘宝存教授总结时表示,在教育普及化的新时代,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高中教育应该朝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综合高中是高中教育多样化的选项之一,综合高中建设本身也应该努力探索更多元化的模式和形态,他同时呼吁更多来自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综合高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共同探索中国综合高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