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社会责任网络(URSN)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2024大学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教育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来自世界1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高等教育的变革和持续发展的前沿问题。本届大会为期三天,共设16个主旨发言,2场圆桌讨论,17场平行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教育变革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变革与科技创新”“教育变革与文化繁荣”“教育变革与经济增长”“教育变革与生态正义”“教育变革与社会福祉”“教育变革与全球发展”展开深入讨论。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吴玉军主持。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教授,大学社会责任网络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杨立伟先生,中国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出席并致辞。三位嘉宾在致辞中表示,在过去这些年间,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着很多挑战,如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公共卫生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下行、全球发展不确定性以及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同时高等教育本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全球性的学习危机、教育质量的下滑、教育投入下降、教育公平危机等。如何重塑全球高等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特别是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全球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机遇。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教授
大学社会责任网络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杨立伟先生
中国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
主旨发言环节先后由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沈岐平教授,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Fengshi Wu副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Jennifer O’ Brien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和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益民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作宇教授,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会长,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Susan L.Robertson教授,香港恒生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眭依凡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Aaron Benavot教授,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院黄福涛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杨锐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张应强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学院Katrin Kohl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副校长Karin Amos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黄宇副教授先后发表主旨演讲,聚焦高等教育变革与持续发展的前沿课题深入展开讨论,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观点。
谢维和教授的报告围绕“知识价值观的创新——大学绿色发展中的责任”这一主题展开。他在报告中指出,近现代知识价值观着重于强调征服自然,这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故而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全新的、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理念。谢维和教授认为,新的知识价值观应当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大学应秉持这一观念,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从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
周作宇教授的报告紧紧围绕 “未来(Future)” 一词逐步展开。他从全球社会框架、大学形象、技术迷思、基于设计的泛在学习、与全球社会的关联以及卓越的全球社会发展这六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全球变革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周作宇教授着重强调了大学在全球责任当中的重要角色,呼吁大学充分利用恰当的技术,深入了解泛在的学习环境,坚定地坚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以开放的姿态、高尚的灵魂切实承担起大学的全球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作宇教授
Susan L. Robertson 教授以 “弥合知识鸿沟,反思性时空和大学对可持续未来的责任” 为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她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展开剖析,如知识裂痕问题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断裂等。此外,Susan L. Robertson 教授还指出高等教育在推动个人主义、人类至上等观念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基于此,她呼吁大学重新审视自身责任,通过理解并拒绝与资本主义紧密关联,采取更开放的知识态度等方式,来弥合知识鸿沟,为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会长,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Susan L.Robertson教授
莫家豪教授以香港恒生大学为例,对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包括疫情、地缘政治、经济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等)下,高等教育如何通过合作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推动教育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强调,在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主导的时代,大学教育应当重新定位,超越单纯的经济目的,致力于追求人文价值的回归,以此实现优质教育。
香港恒生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
眭依凡教授围绕 “物质、能量、信息:大学可持续发展源泉” 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阐明了大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关键地位与重要责任,突出了大学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和人类社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眭依凡教授通过引入自然界的第一性原理,对物质、能量、信息这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他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大学的第一性原理,强调大学应解构分析物质(资源输入)、能量(输出)以及信息(平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寻求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眭依凡教授
Aaron Benavot 教授聚焦于大学在教育绿色化中所扮演的创新角色。他深入探讨了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在教育绿色化中的具体实践做法,强调大学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在教与学、治理与基础设施、研究与公共传播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应对可持续性和气候挑战,踊跃参与社会变革,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Aaron Benavot教授
黄福涛教授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地缘政治不稳定以及全球健康危机这三大挑战,这些挑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脆弱性。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黄福涛教授提出,大学应当将大学社会责任(USR)纳入其使命与战略之中。具体而言,可通过跨学科教育、社区参与、技术应用以及政策合作等方式来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充分发挥大学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院黄福涛教授
杨锐教授着重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社会科学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旧有的社会科学理论或许已不再适用于全新的社会现实,而这恰恰为中国社会科学家提供了发展新理论的广阔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家理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对西方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吸收,进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科学理论。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杨锐教授
张应强教授的报告围绕全球化时代大学面临的挑战与责任全面展开。他指出,全球化并不仅仅是经济与技术的流动,更是全球意识的觉醒,这就要求大学在国家发展与全球利益之间寻找到平衡之点,承担起功能性和教化性的双重使命。这意味着大学不仅要促进国家的发展,还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张应强教授
Katrin Kohl 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大学的角色与责任,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Katrin Kohl 教授着重强调,大学需要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教育培养全球公民,进而促进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大学需要在内部治理、课程设置以及全球活动中充分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高等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变革与转型。
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学院Katrin Kohl教授
阎光才教授的演讲主要聚焦于大科学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聚集模式的创新。他深入阐述了大科学计划的价值,涵盖推动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促进技术创新以及聚集和培养国际人才等方面。在大科学时代,大学应当牵头或参与大科学计划,以科学装置作为平台,以具体项目加以牵引,并通过数据共享、建立网络等方式来践行责任担当。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
周光礼教授的报告围绕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经济逻辑” 展开。他指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需通过全面创新以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来支持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国逻辑,聚焦科技创新,努力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全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教授
别敦荣教授主要对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及变革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重塑社会,对社会基础设施、生产、教育以及知识生产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这一背景之下,大学的责任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育,而是需要致力于培养具有高新科技素养的人才。大学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趋势,积极与人工智能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造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
周海涛教授报告的主题为 “推进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他强调了大学与社会机构互动的重要性,并提出 “大学无我、无负社会” 的理念。周海涛教授指出,大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社会也需要承担教育责任。大学的社会责任正是在与伙伴机构的相互融合中得以实现。增强学校与社会的理解与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创新,将会进一步推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海涛教授
Karin Amos 教授认为可持续性具有多样性特点,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借助一些跨国的项目与活动,促使各国专家与学者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碰撞,以此不断丰富我们的视角。
德国图宾根大学副校长Karin Amos教授
黄宇副教授以立行、立命、立心为主题,探讨了全球生态危机及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他认为大学要通过立行(为社会做可持续发展行为示范,重视自身可持续性)、立心(遵循可持续发展伦理,建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文化)、立命(作为思想模范,将自身发展与人类命运融合,积极适应历史方向)来树立可持续发展典范,发挥行为、道德、思想等方面的示范作用,积极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挑战,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黄宇副教授
本届大会还设置了“大学教与学模式的变革”“大学如何引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场圆桌讨论。在“大学教与学模式的变革”的圆桌讨论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施晓光教授担任主持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洪化清教授,北美比较与国际比较教育学会前会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育学院李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主任尹弘飚教授,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学院Paul Wakeling教授,共同就“大学教与学模式的变革”进行了深度剖析与热烈讨论,探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背景下,传统教育学范式所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四位教授从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与经验。Paul Wakeling教授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一种平衡的学习方式,并且提到了英国的教育政策将学生置于教学体系的中心。洪化清教授讨论了新加坡教育体系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特别是“少教多学”的政策,强调了教育变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李军教授指出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教与学关系处理要依具体情况背景化理解,不能简单套用模式。尹宏飚教授认同从教师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但要考虑到文化和系统结构因素,学生中心是原则而非具体模式,要平衡形式与原则上的差异,关注诱发学生思维活跃。讨论中,教授们也触及了数字化转型时代带来的挑战,如数字鸿沟和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冲突。他们认为,虽然教育技术提供了便利和新的可能性,但也需要注意它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和风险。
圆桌讨论一:大学教与学模式的变革
“大学如何引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圆桌讨论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蒋凯教授主持。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育学院Michael Crossley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主任张志强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国际教育学院Anatoly Oleksiyenko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育学院郭世宝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学院Charles Hopkins教授齐聚一堂,围绕大学应如何引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了富有洞见的交流与碰撞,为高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启示。Michael Crossley教授讨论了大学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如何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布里斯托大学在环境研究和气候变化教育方面的实例。张志强教授分享了香港中文大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做法,包括推动公共卫生研究、提供高质量教育、增加社会包容性、采取可持续行动以及设立标准和解决方案等。Anatoly Oleksiyenko教授从个人经历出发,讨论了全球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社会科学在理解和应对这些危机中的作用。郭世宝教授探讨了跨国移民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领域,包括了解知识、权利与殖民化的关系,认为要挑战西方知识教育霸权主义,进行学习教材计划和设计,以及教育者、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思想去殖民化。Charles Hopkins教授谈到了未来各国应承担的角色,强调要组织起来传播信息以推进相关工作,整体围绕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方式以及面临的其他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总体而言,教授们认为大学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应如何通过教育、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
圆桌讨论二:大学如何引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社会责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研讨会是大学社会责任网络(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Network,USRN)两年一度的盛事。在这次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变革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各自的前沿研究成果与丰富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大学社会责任的践行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法。本次研讨会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在这里,思想的火花持续碰撞,智慧的光芒相互映照。各位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共同为高等教育如何更高效地履行社会责任献智献策。可以坚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启示将有力地助推高等教育更好地履行并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引领着世界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