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讲师向芯博士的专著于2025年2月15日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专著剖析了全球资本主义席卷之下中国城乡教育生态与学习范式的深刻变革,其实证研究素材来自于向芯博士在哈佛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在我国南方四所城乡学校开展的深入民族志调查。作为该书基础的博士论文于2021年获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颁发的Gail P. Kelly Award of Outstand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Howard Gardner教授亲自作序推荐该书,将之与自己1960年代在哈佛学院求学时最为欣赏的导师们——David Riesman、Eric Erikson等社会关系系(Depar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鼎盛期的教授们——的跨学科经典著作相比,称赞该书将帮助读者“从更深、更有益的角度理解世界各地的教育选择与机会”。
3月11日下午,该书首场报告会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achers College)中国教育中心举行。在中国教育中心主任程贺南教授的主持下,向芯博士重点讲解了该书第三章《在共同劳作中学习》、第四章《在正式教学中学习》的内容,邀请在座师生共同反思“谁的知识有价值”、“好的教育是怎样的”。现场近二十位师生就研究方法、农村学生处境、实现教育公平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3月12日下午,哈佛教育学院人类发展与教育系、零点项目及哈佛亚洲中心联合邀请向芯博士在哈佛教育学院作新书报告。Meira Levinson教授主持了这次交流活动。人类发展与教育系主任李钧雷老师对该书作出了高度评价,指出其创造性地将关注微观学习文化的人类发展文化人类学理论与社会经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了对于当下全球教育现象解释力极强的理论框架。来自世界各地的在场学生均对向芯博士报告的中国基层教育现象与问题表达了深度共鸣,与向芯博士就如何重新界定“谁的知识有价值”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3月15日上午,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举办的亚洲研究协会(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年会上,向芯博士主持了以该书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哈佛大学Michael Puett教授、我院滕珺教授、杜克昆山大学朱昉晟博士、密西根大学曾毓坤博士作为嘉宾出席了该论坛,围绕该书展开了深入讨论:
Michael Puett教授给论坛听众深情朗读了该书第六章中一位农村女孩讲述自己在山野间玩耍经历的片段,高度赞赏了该书拓宽读者对“学习”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我院滕珺教授指出,该书将中国教育现实置于人类社会变迁与全球发展的框架之下分析,体现了比较教育学者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探索。
曾毓坤博士指出,该书第六章《在玩耍中学习》通过对儿童在不同场景下玩耍活动细致入微的刻画,挑战了主流观念中“玩”和“学”的对立关系,引发读者重新反思对何为“学习”的定义。
朱昉晟博士认为该书的写作风格体现了高水平民族志研究中最为经典的“深描”,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师生的视角和经历,看到微观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并通过把看似铁板一块的宏观社会结构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分析,发现改变的契机与可能性。
3月17日中午, 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Kevin Miller教授及Michelle Belino教授邀请向芯博士在安娜堡作新书报告,并与教育学院中国留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3月17日晚上,韦恩州立大学Jennifer Lewis教授及Christopher Crowley博士邀请向芯博士在该校教育学院博士生导论课上作新书报告研讨,并就研究发现、研究方法、分析与写作过程进行深入交流。我院滕珺教授、韦恩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Roland Coloma教授、余旻教授亦出席了该研讨会。
该院博士生多为底特律当地学校的资深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对于全球化时代美国铁锈带工人阶层社区的教育挑战有切身体会,对于向芯博士所报告的全球资本主义席卷下中国经历的教育分化深感共鸣。
3月24日下午,我院滕珺教授在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CIES)年度会议上主持了该书发布会,贝鲁伊特学院楼菁菁教授、韦恩州立大学余旻教授、哈佛教育学院博士候选人Swati Puri作为评议人对该书进行了评述。长期从事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楼菁菁教授高度认可该书提出的学习范式理论,认为其融汇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的视角,极具创新性和解释力。长期在美国多族裔社区任教的余旻教授及从事印度精英教育研究的Swati Puri均指出,该书因其细致入微的民族志刻画及全球性视野的理论框架,能够激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对中国教育故事的深刻共鸣与反思。
向芯博士专著基于鲜活的中国教育经验提出创新性理论,回应全球资本主义席卷之下的教育实践问题,引发海内外学者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共鸣和反思,是我院建设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