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教育学院国际联盟(INEI)2022暑期学校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07-14

 

教育学院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以下简称INEI)是由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等11个全球领先的教育学院组成的国际学术联盟。自2017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成功举办了四期INEI暑期学校,成为联盟师生学术交流学习的平台。2022年7月11日至1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承办的教育学院国际联盟(INEI)2022暑期学校在线上顺利举办。本次联盟暑期学校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全球暑期学堂”系列之一。本次暑期学校主题为“全球教育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邀请了国内外多名专家展开讲座和研讨交流。

北京时间2022年7月11日下午两点,教育学院国际联盟(INEI)2022暑期学校如期拉开帷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珺教授、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主任刘静博士以及来自全球11个国家与地区的43位暑期学校学员共同参加了开幕仪式。

开幕式

 

开幕式由珺教授主持。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表示欢迎,并解释因疫情原因今年的暑期学校以在线方式举办。希望本次暑期学校能像往年一样,为联盟机构的青年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朱旭东部长在开幕式致辞中向大家介绍了教育学院国际联盟(INEI)的共识——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经验和成就的分享将促进国际教育的发展。过去几年,累计有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13所大学的130多名专家和青年学生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举办的暑期学校项目,各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会是国际教育领域变革的有力催化剂,而北师大教育学部作为教育领域的顶尖机构,在中国的教育研究和决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疫情爆发以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抬头,全球教育治理也面临新的挑战,今年的暑期学校项目以此为活动主题,意义重大。最后,朱部长表示,2022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今年举办INEI暑期学校也是教育学部庆祝120周年校庆的庆祝活动之一。希望暑期学校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致辞--朱部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致辞

 

刘宝存教授代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对各位学员表示欢迎。他重点介绍了选择“全球教育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本次暑期学校主题的原因。他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不论是否愿意都无法摆脱全球化的影响。教育全球化也确实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它推动了教育政策和教育模式的相互借鉴,促进了全球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教育全球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凸显、逆全球化趋势以及民粹主义思潮的抬头等。在此背景下,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承办第五届INEI暑期学校,主要是反思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世界,需要怎样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国际组织、民族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共同努力。为此,承办方邀请了全球教育治理领域的优秀专家进行主题演讲和网络研讨会,希望各位专家的见解和智慧能够帮助全体学员更好地思考全球教育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共同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共享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

开幕式合影

INEI 2022 暑期学校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暑期学校课程正式开始。在为期三天的暑期学校课程中,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邀请了11位全球教育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全球教育治理的内涵、原则、机制以及不同行为主体的作用和行动,开展了精彩纷呈的2场讲座3场研讨会。

7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孙进教授主讲题为《何谓全球教育治理》的讲座;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珺教授主持题为《国际组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作用和行动》的研讨会,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赵玉池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朱小虎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刘骥教授作为与会嘉宾参与讨论

孙进教授主要介绍了全球教育治理的内涵、目标、主体构成、运行机制及效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全球教育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为所有人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主体构成包括国际组织、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大众传媒等。运行机制分为正式机制(如公约、协定、宣言)和非正式机制(如国际测试)。从效果上看,全球教育治理促进了各国教育公平与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力分配不平衡、治理主体权威不足、全球教育标准化趋势等问题。

2f9ac60bb155396e5293756e40988c4

孙进教授给学员做主题讲座

 

研讨会邀请到三位具有国际组织任职经历的嘉宾以对话讨论形式与学员分享各类不同的国际组织,作为行为主体如何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赵玉池博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朱小虎副教授现任上海TALIS数据主管,曾任上海PISA数据主管;刘骥教授曾任世界银行集团顾问,是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团队成员。嘉宾老师们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向学员们分享了为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自己所在组织采取了哪些行动,各自的优势又在哪里。同时,就国际组织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多边主义危机下的国际组织的未来选择以及对国际组织完善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建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研讨会1

第一场研讨会嘉宾与学员讨论

 

7月12日下午两点,主题为“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作用和行动”的第二场研讨会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丁瑞常老师的主持下顺利展开。在这场研讨会中,浙江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阚阅教授、北京市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总校长彭敬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向芯老师就主题展开了精彩的交流与讨论。三位老师首先分别分享了自己所亲历的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教育治理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故事,紧接着就“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的优点和面临的挑战”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对“中国应如何提升非政府组织的能力从而使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更积极有效作用”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第二场研讨会嘉宾与学员讨论

 

阚阅教授从全球教育治理的背景、定义、参与者、机制等方面谈起,并从自身经历就浙江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互动展开了讨论。他认为非国家行为体具有十足的灵活性,能够在不同地区为不同的人群发挥特定的功能,但其也面临着有限资源、资金匮乏等挑战。另外,阚阅教授指出,我国需要建立更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使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更有效作用。

阚阅教授向学员分享见解

 

彭敬慈博士分享了自己在国际学校、非政府组织和大学三个不同主体中所亲历的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实践故事。他以非政府组织为例,指出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着扩大宣传和倡议的作用。彭敬慈博士认为,要更好地促进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使非政府组织有机会获得更多资金以开展活动,同时为其工作人员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水都是重要的手段。

彭敬慈博士向学员分享见解

 

向芯博士分享了她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青草公益团队”为广州市农民工子弟和当地高中的青少年提供交流平台,并参与农民工子弟教育治理的故事。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以“青草公益团队”的故事为例,向芯博士指出非国家行为体能够为那些受官方教育系统关注度不足的人群,如农民工子弟,提供特定所需的帮助。此外,向芯博士指出,为非政府组织赋予更多话语权和发展空间是加强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向芯博士向学员分享见解

 

7月12日晚七点半,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的主持下,暑期学校的第三场研讨会顺利开展。围绕“民族国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与行动”这一主题,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芬兰坦佩雷大学管理和商学院高等教育中心蔡瑜琢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教育学院Aaron Benavot 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施晓光教授分享他们的故事和见解。三位教授就“民族国家为何在国际教育治理中是最重要的行为体”、“民族国家如何在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的同时推动建立解决全球教育问题的全球共识”、“民族国家应该如何通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促进自身教育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参与全球治理”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与分享。

第三场研讨会嘉宾与学员讨论

 

Benavot教授从历史转变的维度谈起,阐述了独立民族国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原因、重要性、影响和挑战。他指出独立民族国家对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领域的管辖权不断增加、建立大众教育体系并在教育领域建立规则和进行授权等,都促使其在国际教育治理中成为了最重要的行为体。

Benavot教授向学员分享见解

 

蔡瑜琢教授主要基于他在中国和芬兰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展开论述,并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民族国家是全球教育治理这一组织领域中核心存在的原因,包括:由国际组织制定并由全球社会运动推动的全球教育议程有望由民族国家实施;政府间组织由不同民族国家的代表组成;民族国家还可以通过其权力和教育方面的最佳实践影响全球议程。

蔡瑜琢教授向学员分享见解

 

施晓光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在过去十年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经验。他指出,近些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积极推动者,致力于实施能够促进共同理解和交流的国际教育。通过参与制定全球教育议程的全过程并作为联合国成员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响应国际倡议,传播和落实国际机构倡导的教育理念,搭建多个教育平台以促进全球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举措,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的实践中展现出了特色与风采。

施晓光教授向学员分享见解

 

7月13日,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珺教授主讲《未来教育的新契约与中国的可能贡献》。珺教授指出,面临着多边主义危机、社会冲突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不平等的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年发布了《共同重塑我们的未来: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最新提出了团结各国和国际社会的新社会契约理念。进一步分析后,珺教授提出,这一以个体理性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成为当今全球教育治理的理论瓶颈。面对这一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中建立在关系理性基础上的人文精神为构建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关系能力”的概念,珺教授对此进行了介绍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这一关系理性哲学可能为未来教育做出的贡献。

珺教授给学员做主题讲座

 

在暑期学校的闭幕式,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益民教授对三天的讲座和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了全球教育治理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师生携手同心创造更好的教育的美好愿景。最后,高益民教授对积极参与本次暑期学校的各位专家教授及同学们表达了感谢与赞赏,对所有参与者们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高益民教授在闭幕式致辞

INEI 2022 暑期学校闭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