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受邀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和光明日报联合举行的教育沙龙第四期。本期沙龙的主题是“非‘常’人才,要不要非‘常’成长?”,主持人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顾先生作为嘉宾就“超常少年”要不要进行特殊培养等问题与其他嘉宾一起进行了讨论。参加本期教育沙龙的嘉宾还有人大附中书记、副校长周建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天才儿童研究会理事会主席施建农,北京四中道元班班主任张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陈力,光明日报教育部记者靳晓燕,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王保纯。
针对人才是“散养”还是“专门培养”这一问题,顾先生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需要政府提供公平的资源配置,而资源配置的公平要适合每一个学生,不是人人都一样,不是平均主义。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智商高,有的智高低;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形象思维好。给不同的学生配置不同资源,这不是平均主义。说到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就是最好的公平。针对教育是从娃娃抓起还是从大学抓起这一问题,顾先生认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实验班、早培班不是不可以办,但是我们不可以去掐尖。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那不行的,要真正看到他在某一个方面的兴趣和特长,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要从小培养学生对某一些方面有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够真正出人才。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他的兴趣,激发他的兴趣,更加促进他的兴趣。我们课程的安排,如北京十一学校走班制,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选择,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一定要培养他的兴趣、爱好。首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着差距。第二,不能过早地就确立谁谁是天才,谁不是天才,要慢慢地在成长过程当中发现他、培养他。第三,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