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中日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论坛”拉开序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市场化与公共性的理论与现实”。作为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邀请了来自日本东北大学高等教育开发推进中心的羽田贵史教授、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田中秀明副教授和熊本大学教育技能开发综合研究中心大森不二雄教授。中心王英杰教授、刘宝存教授和首都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蔡海龙博士代表中方,与日方学者分别发言,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日本学者羽田贵史教授发言的主题是“日本高等教育市场化之现状”。他指出,日本政府到90年代为止扮演着制定设置基准、实施设置认可、监督公私立大学、设置和运营公立大学、拨款给私立大学提升其质量等角色,90年代后在大学设置认可上放宽了控制、允许股份公司设置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管理改革等,推动日本高等教育向市场化发展。羽田教授对市场化政策的效果做了探讨,并指出日本进入少子化时代对其高等教育的影响。他还就国立大学负担的公共性和私立大学负担的公共性究竟有何区别与在场学者和学生进行了讨论。
中心刘宝存教授就“美国大学的商业化倾向及其利弊分析”发表演讲。他指出,实用主义是美国大学商业化的思想根源,而市场发展的需要则是其经济背景,政策导向为其提供了体制背景。这样,大学的商业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商业化也令美国高等教育付出了代价:入学标准认为降低,有失公平;学校声誉下降、学生迷恋物质;大学陷入经济危机等。由此,他认为,大学必须坚守学术价值,不能过分商业化,避免学术价值成为商业化的牺牲品。
来自熊本大学大学教育机能开发综合研究中心的大森不二雄教授就“高等教育中的‘社会市场’——市场和公共性的婚姻”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大森不二熊教授梳理了“社会市场”这一概念的流变,以及这一理念在各国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体现,并特别分析了“社会市场”这一世界潮流对日本的含义。追求经济的效率性和社会公正性之间的平衡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他指出,要通过充满活力的战略经营推动改革,使教学科研水平具备和世界大学相竞争的实力,提高大学的自律性和制度的透明性,同时,进一步促进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蔡海龙博士演讲的主题是“高等学校公共性的结构变迁与制度危机”。蔡海龙博士对“公共”这一概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将“公共性”分为“社会公共性”和“国家公共性”,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实现机制以及二者背后的“民商法学”逻辑和“公法学”逻辑。公法学的改革思路因其强调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控制和干预,极易导致政府对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侵害,危及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而民商法学的改革思路又容易造成高等学校权力过大且不受约束,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实现。我们所要的教育公共性不是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全面负责的“公共性”,也不是市场自发产生的“私益的总和是公益”的作为副产品的“公共性”,而是作为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终极目标是高等学校一方面体现着选择性和效率性,能够尊重学生和家长选择的权利,形成相互选择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体现着公平性和民主性,通过加强政府的力量,促进高等学校对社会发展的公平和均衡作用。在我国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随着国家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领域的出现以及非政府和非市场的第三部门组织的产生发展,将高等学校定位为社会第三部门组织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第三部门组织的高等学校,其所体现的公共性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国家公共性,而是一种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特征的社会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