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应邀参加由《中国教育报》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主办的“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座谈会”。《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兼中国教育报刊社翟博副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孟繁华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国家督学张志勇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永瑞教授,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涵校长,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刘畅校长等参加了座谈会。
刘宝存教授发言指出,要正确理解管理和治理的关系,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最新发展形态,“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教育的治理主要涉及政府、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但我国现有的教育治理体系中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参与。在国际社会中,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如通过委员会制参与政府决策,通过董事会、评议会、理事会等制度参与学校决策,通过中介机构的资助、研究、评估、咨询、协调、监督活动影响教育决策和管理,通过对社会开放的议会辩论、听证会制度、董事会会议以及教育发展数据、学校发展报告对社会定期发布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我国应该吸取国际上的有益做法,同时通过制度保障社会参与,如调整政府角色定位,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建立委员会制度,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支持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中介机构特别是专业组织参与教育管理;完善国家立法和大学章程,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社会问责和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