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会动态> 学会会议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4届学术年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0-11-14
         2008112122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4届年会在浙江温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主办,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承办。年会盛况空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共26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届年会主题为“中国教育改革与比较教育研究”,分设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国别教育改革与中外教育比较、教师教育改革与比较教育研究、课程教学改革与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改革与比较教育研究和研究生专场六个分会场与会代表提交论文近150篇。会议围绕以上论题进行大会报告、小组发言和讨论。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比较教育分会理事会,第14届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
中山大学冯增俊介绍了广东比较教育发展情况。他认为在历史转型下,广东比较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崛起并取得了很大发展,具体表现在民族复兴下的广东比较教育发展、创立新教育中的广东比较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中的广东比较教育新兴三个方面。同时,广东教育也面临发展道路的选择、广东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广东现代教育功能的选择这三大挑战。他对广东比较教育发展进行了若干思考,介绍了广东比较教育发展的主要条件,指出省市发展比较教育学非常必要,并提出了应从国际教育发展中寻找经验,全面参与地方教育改革实践等建议。解放军炮兵学院王春茅介绍了比较军事教育的涵义、学科归属、研究对象与任务。他认为,比较军事教育主要是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军事教育训练的现状与历史,应当正确评价与探索军事教育训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揭示军事教育训练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他预见未来军事教育训练将发展成一门学科,并对比较军事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作了整体论述。河北大学傅松涛认为,随着全球教育多样而趋同的一体化发展和对比较研究方法普适通用性的广泛认可以及研究成果的倍增,比较教育学研究模式日益受到独特性的质疑和身份性的挑战。同时,比较研究的实践与成果也因功利、直观和庞杂而显得勉强与拼合。鉴于此,他提出应对比较教育学研究范式进行生态化整合与提升,教育社会生态学具有最为直接面对、剖析解构、广域高端、普适包容、整合超越和逻辑建构性的同异视点、生命视角、全面视域、生态视位、形态视像和科学视力,从而能够为众多的比较教育学研究模式及要素的生态化有机整合与历史升级提供更为独特适合的研究范式。西南大学徐辉对比较教育的后现代取向以及发展过程作了深人的剖析。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已在比较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后现代话语体系日益成为比较教育研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比较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已初见端倪。借此,他进一步论证了比较教育学科将成为一门显学,以增强大家对比较教育研究的信心。西北师范大学姜峰介绍了多元文化主义范式的生成及其特点,并简要说明了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对比较教育学科研究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项贤明指出,改革开放30年推开窗户看世界的学科是比较教育学,推动教育不断进步的学科是比较教育学,现在和未来带领教育和走进世界的学科也是比较教育学。辽宁师范大学张桂春基于自身对比较教育学“准”比较教育“学者”的成长与成才的看法,提出了以下8点建议:强烈的读书和写作意识,勤于思考,形成几个关键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方法意识、政策意识、历史意识、国际意识等:.“科班出身”与“客串”,处理述与作的关系,善于反思与自我评估,拜师,坚定专业信仰等。
二、关于国别教育改革.与中外教育比较
东北师范大学孙启林在介绍东北亚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在韩国和日本的传播及影响的基础上,对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东北亚教育变革做了重点介绍:第一,封建教育瓦解与现代教育的确立;第二,国家重建与教育发展,具体表现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建立与调整,日本民主教育体制的建立与调整,韩国自由和民主教育的确立和发展;第三,多元与开放世界中的教育变革,具体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完善与发展,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韩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改革等。最后,他对东北亚教育变革中的传统文化做了介绍,重点论述了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教育的冲突对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行政体制的观念、社会教育观念的影响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姜英敏认为,东亚三国的文化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体现在对相同价值的不同判断标准上,在“人际关系”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她以中日的课堂教学实例来说明不同国家在人际关系的建构与修复等方面存在差异。华东师范大学赵中建系统介绍了《美国竞争法》中关于教育的相关条款,具体包括教师教育,科技、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外语教育,本科生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等。他认为至少可以关注《美国竞争法》诞生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与美国人才和教育的困境,从报告到政策到立法的顺势之作《美国竞争法》乃社会各方的努力之果;最后,他提出要用立法来确保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湛江师范学院陈俊英通过对掘尾辉久教授关于全球化时代概念、教养观及教学观的探讨,归纳分析了日本教育以及有关生活在这一时代应有的教养、教与学问题的见解,认为堀尾辉久教授对全球化时代概念的界定以及关于和平教育思想、和谐共生思想、环境保护思想、对未来人的责任感、教养和学力等问题的阐述对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改革有现实指导意义。西南大学周谊通过对德国、瑞士的职业义务教育比较研究,指出德国、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应该是:18岁以下实行职业义务教育、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免费、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耿益群借用生态学中的生态整体观、生态平衡观、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等原理,对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教师学术生态特点进行分析,在透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科之间、教师与大学之间的共栖关系后,她提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生态的特点对我国的六点启示。华南师范大学杨慧敏对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起源、原因、模式转变及体系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其挑战做出了三点分析与总结。
三、关于教师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研究
西南大学陈时见探讨了国际视野下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这一问题。他指出,一方面,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公平、素质教育推进迟缓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变革越来越要求教师专业化。具体来说,教师要把握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具备知识探究、阐释与组织能力,创设与更新学习环境等行动能力,即教师是知识开拓专家、儿童研究专家、教学行动专家。最后,他指出教师教育是以大学为基础,职前、职后相统整的专业教育,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包括建立教师专业化标准、整合课程、建立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体系设计。北京师范大学曲恒昌提出了“教师教育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放在哪里”这一问题,认为研究对象除了中小学教师外还应该包括大学教师,教师教育研究还需要关注指导思想、观念及理念等问题。并且,在研究教师教育时必须结合国内实际状况,教师教育研究不能囿于教育之中,而应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之下。福建师范大学启标提出基于伙伴的教师教育,合作伙伴涉及到机构之间、人员之间的合作,基本模式有PDS模式、咨询合作模式、结对合作模式和团队合作模式。沈阳师范大学孙河川对2008年全美专业教学委员会颁布的最新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度述评,指出美、英教学目标上有加压趋势而与中国减压相反。英国在增值评价实施后教师反映较好,而美国在实施方面后续措施方面不如英国效果好,目前只有五万多教师取得了资格。东北师范大学王海云就联合国第57届大会将2005年一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认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力量是教师,只有教育者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了充分理解,才能最终促成其落实。西南大学兰英认为,教师职业面临着新挑战,包括角色认识模糊、知识权威受阻、教育方式失效、职业压力增强、自主权利受限,并对全球化视阑下的教师角色、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等问题作了思考。华南师范大学王符指出,教师教育改革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课题,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绩与不足后,认为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师教育改革进行认真反思。
四、关于课程教学改革与比较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介绍了世界“创新潮”与我国的教育创新情况,并以美、日高中课程改革目标和奥地利小学与高中课程设计为例提出教育发展的基本法则是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他指出,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概念重建的契机,提供了学科教学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他对学科、学力、课堂、理想的学校、实践研究等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诊释,指明学科创新的方向应从定型化走向情境化,其前提条件包括排除形式主义公开教学的套路,排除形而上的学科分类的束缚,排除经验主义的思维定势,排除分科主义教学的藩篱,排除个人主义式教师评价的局限等。上海师范大学张民选在概括联合国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等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拒绝平庸,追求公平和卓越是发达国家教育的新追求。他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中的“全纳教育”、“PISA”测试、“国际教育”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认为从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推进“高质量全民教育”、更新基础教育的质量观、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公民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后,他概括了发达国家在教育上为实现公平、卓越而采取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领导、加强教育问责、鼓励社会参与、增加教育投人、强调教育研究、促进科学决策等。哈尔滨师范大学续润华认为,终身教育理论对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促进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国民教育观念的更新改造,使得我国教育政策法令不断完善,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周志发就当代非洲科技战略和中非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做了介绍,并对尼日利亚百年科技教育发展进程作详细述评,并希望能够把我国八次课改的经验介绍到非洲国家去。湛江师范学院牛道生总结了21世纪国际英语教育的三个发展趋势:英语趋向于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教学语言;英语已成为非英语国家中小学主要外语课程;国际儿童英语教育趋向于低龄化。温州大学孙芙蓉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对健康课堂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认为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探讨课堂问题,是课堂研究的一条新路径,并对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健康课堂生态系统三要素以及健康课堂生态系统整体形态作了介绍。鞍山师范学院左彩云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方面介绍了英国的教学概况,比较了中、英两国教学模式存在的差异。华南师范大学彭虹斌根据国外课程改革发展经验和自己深人基层、实地考察的体验,认为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教师存在着抵制情绪,新课改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嫁接”。华南师范大学柯森从比较研究角度谈了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认为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存在“两边压轴”现象,其原因在于:教师不能理解新课改的新理念、部分教师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五、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对大学排行产生的原因作了阐述,指出了大学排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利于一些大学而牺牲另一些大学;指标的设计以及赋权主观武断,缺少必要的效度、信度和可比度;指标偏重过去的成绩,预测未来的功能有限商业性机构或刊物无法回避在其大学排行中的商业利益考量;跨国大学排行中也可能隐藏着国家利益;大学排行从大学直接提取的数据可能缺乏信度;大学排行可能误导读者等。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大学排行要反映大学使命的主要因素或遗传特征,应该避免成为竞争和推销的“明星评选”,要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大学排行相关的问题,特别是评价的指标体系;与大学排行相关的各方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完善大学排行做出各自的贡献。南京师范大学程晋宽介绍了英国19世纪伟大教育家纽曼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真理观、大学自由观、大学交往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以此对我国当代的大学本质进行反思,提出当代部分学者对真理的追求被过分的功利追求和短期效应所冲淡;高等教育大众化背后隐藏着“高中化”、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河北大学陈君介绍了日本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化的过程,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制度化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化有意义的几点认识。浙江师范大学万秀兰介绍了殖民时期肯尼亚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浙江师范大学牛长松从南非高等教育变革的背景、南非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南非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特征、南非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南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对南非高等教育作了详细介绍。北京师范大学赵伟分析了转型期俄罗斯的学位制度改革,论述了俄学位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暨南大学袁祖望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介绍了《耶鲁大学章程》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大学建设的借鉴意义。湛江师范学院屈书杰认为,美国的PFF能为准备从事高校教职的研究生提供在不同学校背景中观察、认识和实践高校教师职责的机会,能提高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对构建我国高校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吴坚对20世纪so年代以来日本留学生政策进行了简单的概述,详细介绍了2005年日本提出的“留学生30万计划”的基本内容,并作简要分析,最后对“留学生30万计划”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南京大学李联明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对国际化大学的排位、国际化大学的活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北京师范大学孙进指出,中德两国大学教育的日常文化明显存在着差异,从全球教育趋同观的视角来看,对这些差异的认识和重视预计将会促使中国大学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改善,从而更进一步接近由西方所倡导的大学教育文化。河北大学薛国凤认为,要保证大学科研顺利进行和高水平的发展,必须配之以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并强调研究美国大学科研的决策机制、投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大学科研的运行与发展。
六、关于研究生专场
北京师范大学孙龙存对印度与中国的创新指数、教育指数进行了比较,发现中国教育数量占优但质量堪优,尤其在促进科技发展的数学与科学教育质量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华南师范大学张桂菊就本科院校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温州大学林森认为,课例研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近几年已经得到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而在课例研究本土化过程中,美国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北京师范大学张芬只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在建构“文化场”的过程中,要肯定多元文化的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取向的互补共存意识,并考察“历史域”。北京师范大学于颖分析了中国比较教育学已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俞婷婕分析了澳洲私学公助政策的演变、现行主要资助方法的模式及特点。河南大学吴路坷就应急教育作了阐释,就当前应急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孙芙蓉,万荣根,折延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