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会动态> 学会会议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研究会第11届学术年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0-11-11
        2001 年11 月2 日—6 日,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在广西桂林召开了以“终身学习在中国”为主题的第11届年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台湾台北政治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等37 家单位的120 多名代表,就终身学习的背景与环境、终身学习的理论与行动、终身学习对学校教育的挑战、中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以及国内外终身学习的经验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代表们普遍认为,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社会发展的全面加速以及科学文化知识陈旧周期的日益缩短,呼唤着全人类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这一时代背景,是我们理解终身学习思想,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学习化社会的参照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吴忠魁教授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当前人类文明正处于转型时期,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变;经济发展由对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的依赖向对知识资本的依赖转变;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信息的集聚增量、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转换的加速,导致教育和学习的持续性更加重要而迫切,教育成为一种生命过程,学习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华南师范大学冯增俊教授在专题发言中指出,中国加入WTO 是世界性的重大事件,将影响中国新世纪的一系列政策,也是影响未来教育包括终身学习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沈力的专题发言,阐释了佛教经典《华严经》所包含的终身学习思想,引起关注和共鸣。代表们一致认为,只有具备世界性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心胸,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条件,才能够正确把握学习化社会建设方向,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2010 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宏伟目标。
        大会在广泛讨论基础上认为,终身学习是现代人超越传统人被动生存状态而提升生命质量、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现代人在满足现代社会生产的工具性要求基础上,自主全面地占有自己本质的完整存在形态。从行为和利益主体看,终身教育更倾向于社会、国家和教师本位,而终身学习则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应提出更有概括力的概念:“终身教育-学习”。科学地研究终身学习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整体综合性原则,以人为本,着眼于终身学习过程中人的整体性发展;二是历史时代性原则,注重过程,充分把握终身学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条件、差别和发展;三是辩证统一性原则,多元宽容,充分考虑到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等的互益互补,不能简单地用一方否定另一方。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王长纯教授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宽度”问题。他指出,终身学习理论除了从纵的方向关注人的一生之外,还必须从横的方向关注人所处的现世世界,包括教育制度的一体化、社会文化因素的整合和人的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行动”和“行动研究”将成为践行终身学习思想、建构学习化社会的核心命题。代表们还进一步对终身学习中的教育评价、社区教育、学习型组织等行动策略,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终身学习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改革,成为大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代表们一致认为,终身学习对以往和现存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它将改变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发展模式及思维模式,探索建立后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育行政系统,建立起能够统管终身学习的组织运作行政架构;重新审视各级、各类、各时段教育的职能,进行教育机构和功能的大洗牌;它要求以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为指导,整体性地重构各类教育,形成有助于人的可持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教育自身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文化。在如何处理个体、学校、政府三者关系上,出现了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终身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是个体,并不涉及制度问题,终身学习不等同于终身教育,更不等同于现实的终身教育制度;学校是教育的一种制度形式,学校不必要也不可能完成终身教育的任务,学校适应终身学习所进行的改革应以学校自身功能特点为前提。另一种观点认为,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和政府机构对学习化社会的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发挥建设性作用,在未来学习化社会中要继续建设好学校教育这块阵地。更多的代表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并非不可调和,终身学习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改革、发展和参与,而不是压制、取消和孤立,要把学校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学习化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代表们普遍认为,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必须付诸行动;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各类社会行为主体自觉、自愿、自主的生命和生活过程,必须容纳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终身学习不仅在每个人的终身展开,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展开。大会对建立中国终身学习体系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所具备的条件与可能,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进行了认真梳理。华中师范大学方彤副教授在专题发言中,以湖北省为例提出了建立中国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的设想。他认为,何时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主要取决于七个条件:政府政治意志程度、经济支撑程度、社会需要程度、人口总量的多少、教育传播手段先进程度、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状况、社会参与程度。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应遵循五条原则:一是对象的全民性,即教育对象包括一切愿意学习的人;二是组织的一体化,即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连续贯通,融为一体;三是制度的灵活性,即突破学校教育时空的传统界限,消除各种阻碍人们继续学习的现实障碍;四是形式的多样性,尤其要注意远程教育的作用;五是模式的本土化,即因地制宜,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代表们认为,在建立学习化社会这一伟大的创建活动中,比较教育学者大有可为。我们要身体力行终身学习观念,做中国学习化社会的热心人;要深入到学习化社会建设的第一线,与基层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结成最广泛的同盟,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要发挥比较教育学科优势,为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建设提供国际视野和人类胸襟;要加强对中国教育和比较教育自身问题的研究,找到坚实的立足点。
        大会还对国内外学习化社会建设的经验和个案进行了分析研究。日本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历程、美国兴办公立社区学院的经验、新加坡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做法、俄罗斯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情况,我国台湾、香港及内地部分地区的学习化社会建设经验都进入了大会的视野。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铃木慎一教授,介绍了日本自战后颁布《教育基本法》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主要做法。他指出,20 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是日本终身学习的发展与完善阶段,人们的教育理念由“教育”转向“学习”,引起了整个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导致此次变革的基本原因,一是自由化,二是国际化,三是信息化,四是多样化,五是尊重人格。中央教科所的叶玉华副研究员,介绍了俄罗斯自1992 年颁布《教育法》、1996 年颁布《高等教育法》以来形成的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后职业教育和补充教育等几部分组成的继续职业教育体系。来自台湾台北政治大学教育系的周祝瑛教授,介绍了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的近况。台湾于2001 年7 月公布了《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予以检讨,指出了台湾大学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大学的定位与办学特色问题,二是如何追求学术研究的卓越化,三是大学资源如何调整合并,四是大学行政与教学绩效如何提升,五是大学国际竞争力如何加强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经验和思考,带来了新鲜空气,打开了研究视野,激起了广泛兴趣。
        大会期间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会举行了换届选举,推举顾明远教授为名誉会长,梁忠义教授为会长,李守福教授为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