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会动态> 学会会议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研究会第7届学术年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0-11-07

       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于1993年11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张承先、王承绪、顾明远、周南照、钟启泉等知名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比较教育界专家、学者、研究生出席了会议。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比较教育。与会代表围绕这一主题就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集中、热烈的讨论:①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②文化与教育;③市场经济与教育;④教育教学改革。

       关于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对我国比较教育提出了更迫切深入的发展要求。比较教育所具有的前沿性应使比较教育在教育信息交流、传播上,在实际的教育改革决策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既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今天的比较教育同时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和新的挑战。比较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认真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坚持“面向世界各国教育,针对中国教育实际”的研究方向和原则,突破只对外国教育状况进行介绍和比较的局限,力求进行专题研究和决策参与的实践性工作,全面而充实地发挥比较教育的潜在价值。在研究的课题方面,在重视宏观的教育制度、教育管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微观的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研究重点不仅应包括高等教育,还应加强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妇女教育等问题的研究。对于研究的国别,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儒家文化圈国家教育的研究。未来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将从四个具体方面入手:①加强比较教育的教材建设,修订教材,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②介绍西方新著;③努力做好比较教育学科的交流和宣传工作,加强会刊建设;④创造条件,为青年理论工作者和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关于文化与教育

       一些同志认为.解决教育服务于政治、经济和生产的关系,是教育学科的进步,但还没有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事实上,未来社会中教育的文化意义将日益突出和增强。讨论集中在:

        l、东西方文化交融与教育现代化。一些同志介绍了日本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认为东西方文化交融使日本具有了四个特质:教育集团主义意识和个性教育的统一;教育行政上的集权制和民主制;教育的等级性和平等性;教育价值观上的“儒教论”和“功利观”。这使日本教育充当了“文化扩充器”,有利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此外,不少同志还强调文化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选择。学习西方的同时,我们应树立对本民族文化内在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坚强信念。

         2、文化与道德教育。不少同志谈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文化重建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提出道德教育不仅要解决道德价值判断混乱、道德能力下降、社会精神生活日益贫乏的问题,而且还应承担起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重建的使命,成为传统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一些同志对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了介绍,例如强调学会关心的价值观思想和利他主义;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趋向等,提出我国道德教育应从单一化向层次化、从理论化向基础化转变。此外,还有的同志提出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国际意识教育问题。

       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

       与会同志认为,市场经济与教育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对不同国家这方面的经验和教改趋向进行比较研究,将为我国教育发展方向和自标的选择提供理性思考的基础和前提。讨论集中在:①市场经济与各种不同类型学校教育的关系;②西方国家加强高等教育的市场调节性、提高其应变能力的经验;③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正负冲击,教育不能仅为市场经济作嫁衣,应研究大学的理想,全面考虑大学的任务与目标,以帮助我们更明确地识别和选择大学的办学方向。④会议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教育具体问题:办学体制、招生制度、经费、私立学校等进行了讨论。

       关于教育教学改革

       国家教委同志介绍了我国本世纪末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与会同志讨论了高校发展的速度与趋势;高中阶段教材的结构问题;在成人教育中建立资格证书和岗位证书,以纠正目前成人教育中学校立足创收、学员立足文凭的错误偏向。在课程改革方面,不少同志介绍了美国“学科群”和日本“综和学科”的经验,以及西方最新的课程理论,提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应加强课程综合化、个性化;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及选修课。在高师改革方面,与会同志着重讨论了非师范化课程专业设置对师范教育的影响,以及高师未来的发展趋向。

(曾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