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期间,理事长顾明远,谈到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比较教育从对不同国家教育的比较中,去探索教育规律,目的是为了推动本国教育的正确的、健康的发展。从目的伸发出研究的指导原则,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从宏观到微观的作出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了解国外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例如,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和民族民主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方面,有哪些经验和遇到哪些困难等,研究它们怎样根据国情,采取哪些措施,取得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成功,并加以比较分析,我们就可能找出一些实施义务教育方面带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既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外国的经验,又反过来促进了比较教育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
张健的讲话中,提出了比较教育要一分为二地、实事求是地对待发达国家的经验。排斥或照抄照搬是错误的。实事求是地吸取他们的经验要为我国当前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日本就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日本提出教育改革《人格化》,就是因材施教、尊重人格。美国因材施教搞得好,整个社会为尖子人才创造一切优越条件,包括对专家学者的优待。而我们对个性、因材施教就重视不够等。另外还要正确对待各国教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既有全面性的一面,就是共性,又有阶级性的一面,就是体制的不一样;既有阶段性,又有历史的继承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有无共同点?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比我们的好。
辽宁省教科所吕恒庸说:以立法形式把国家对教育的基本方针和重大政策固定下来,使之具体化、条文化和规范化,成为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由于现代教育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要素,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因此,教育的法制也就成为一项必要的社会工程。
中央教科所高如峰说,国外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主要有三点值得研究和借鉴的。1.利用法律手段,推行义务教育。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法律形式,既是推行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进行宏观领导和监督的有力武器。2.实施义务教育,国家必须大力投资。推行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发展国民经济的一条根本大计。因此,国家必须予以投资,以保证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凡义务教育搞得好的国家,都注意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经费,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3.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普及义务教育的成败。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主要抓了两件事,即发展各种形式的师范教育和建立落效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目前,发达国家一般师范教育都已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并注意到教师的文化素质与社会的进步、义务教育的发展同步提高。
东北师大孙启林的发言,全面介绍并总结了朝鲜普及义务教育的研究概况。朝鲜在解放前,文盲占人口的80%。解放后,通过四十年的努力,现已普及了11年制义务教育,劳动人民文化水平已达中学毕业以上程度。他们把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朝鲜在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决心大,速度快。坚持“不漏掉一个人的原则”“国家禁止不到劳动年龄的少年就业”违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政府为海岛上灯塔工人的三名子女建立分校,用直升飞机送教师去上课;在山沟,为六个孩子,派出通校森林小火车;为瘫痪儿童送教上门等。现在朝鲜每10平方公里,就有一所学校。朝鲜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特点之二,就是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并举。他们的男学生学开汽车、拖拉机,女学生学缝纫等。高中生、大学生会插秧,且个个是好手。现在的朝鲜,正为普及高等义务教育,实现全社会知识分子化做准备而奋斗着。
中央教科所周南照的发言,强调了学术的繁荣必须依靠学术的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的繁荣。过去把学术争鸣分为什么“香花”、“毒草”;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发言往往带上什么“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二”等词语。这些本身就是违背科学的极左表现。学术领域是为探索未知的理论,要相信人是根本的一点,科学是政策的先导,是制定政策的基础。科学的探索是为政治变革作理论上的准备的。我们可以思索,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能发生曲啸那样的不公正的待遇,要揭露这个思想的根源。
有同志说,为什么日本的经济是世界的第三强者,原因是基础教育抓得好。然而,我国的一些文言、半文盲是建国以后出现的。北京师大成有信说,普及义务教育是孩子的权利,如果没有实现,是国家、地区犯法。湖北孝感师专的胡景老师等人,指出有些地区不能保证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而保了部分重点中学,有的人为子女读重点学校专营不正之风,如不收其子女进重点校,就切断供应学校煤气、银行不给贷款,还有人以钢材、以巨款等疏通进重点学校之路。
山西教科所肖垠和江苏师大张维仪等,提出农村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大部分在农村,应予以重视,否则会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障碍。河北大学刘文修在发言中指出,美国的进步在于三分技术、七分管理,19世纪是经济学时代,20世纪是管理学时代,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在管理方面,目前缺乏客观的评估制度,没有指标体系。
全国比较教育第五届学术会是一次成功的会,有收获的会,促进比较教育繁荣昌盛的会。许多老师的发言和论文,观点鲜明,内容翔实,立论有据,论证有力。如陕西师大强海燕的“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观教育”;北京师大王璐的“美国中小学教改评述”;东北师大徐长瑞灼“苏联的普及义务教育”河北大学赵秀琴的“日本发展教育的五点经验”;长春教育学院倪维素的“国外普及教育的措施”;北京师大司荫贞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许多论文和发言。由于篇幅的限度,只能荆爱。华南师大的朱勃教授,尽管人未到会,然我们也拜读到了他的论文“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尝试”,得益非浅。在丰收的同时,我们还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宏观研究比较多,微观研究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