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队伍> 教学科研

林杰

职 称:副教授

担任导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高等教育、比较教育、教育组织与管理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教育背景

2000.9-2003.7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获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
1997.9-2000.7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3.9-1997.7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学校教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1年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2009年-2011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3年-2009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出访经历

2010年11月  英国伦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生论坛”领队
2010年6月   西班牙巴塞罗那ICED大会
2009年8月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集中讲授《中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
2005年11月  台湾台北“两岸青年学者论坛”

 

科研项目

2005年《中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北师大中美教育研究中心
2006年《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项目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工作状况的调研》,北师大教育学院
2009年《北师大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评价》,北师大教务处
200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的状况(1999-2009)》,高教社教学研究所
2009年《北京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北师大青年教师研究基金
2011年《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的建设》,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

 

主要学术成果

(一)著作编写:
1、林杰著,《西方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英杰、刘慧珍主编,《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负责第一章“扩招后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状况”
3、张斌贤、李子江主编,《大学:自由、自治与控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撰写“西方学术传统与学术自由的合法性基础”
4、喻岳青、谢维和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负责第11章“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二)学术论文
1、公理化方法对高等教育学体系建构的启示,《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2期
2、知识经济与大学的知识生产,《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3、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偏向,《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8期
4、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6期
5、教育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9期
6、科学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现代大学教育》,1999年第6期
7、教育产业化:一个伪概念和假命题,《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4期
8、异域文化向本土文化的回归—解释人类学的使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9、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反思,《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2期
10、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江苏高教》,2002年第3期
11、全球化语境中的教育走向,《教育世界》,2001年第2期
12、知识、权力和学术自由,《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1期
13、建国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述评,《吉林教育科学》,2002年第7期
14、中国大学百年史的理想型书写,《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5期
15、杰斐逊与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6、学术自由研究述评,《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1期
17、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18、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的合法性,《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
19、论学术自由(译文),《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
20、阿贝拉尔教学思想探究,《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6期 (第二作者)
21、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22、转型之下的台湾高等教育,《教育学报》,2006年第2期
23、美国高校组织理论中的学院模型,《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24、组织理论与中国大学组织研究的实证之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25、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运动的历程、理论与组织,《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26、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1期
27、美国大学的组织冲突及冲突管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28、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背景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9期
29、英美国家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制度管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第9期
30、美国院校组织理论中的政治模型,《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31、从管控走向治理-2007“海峡两岸高校内部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江苏高教》,2008年第1期
32、美国院校组织理论中的文化模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33、苏格拉底之死与学术自由,《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第2期
34、高校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8期
35、美国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36、美国大学校友会的职能、类型与结构,《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3期 (第二作者)
37、美国院校组织理论中的科层制模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2期
38、美国学术自由的重要判例及意义,《学园》(云南大学),2009年第2期
39、高校教师对教职的职业信心及组织忠诚-基于全国普通高校的抽样调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40、普通高校教师对高校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的分析-基于全国高校的抽样调查,《教育学报》,2009年第3期
41、致力于大学教师与教学的发展-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网络(POD)的构建,《大学(学术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年第11期
42、中美两国大学教师“近亲繁殖”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43、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44、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3期
45、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标杆,《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46、日本大学教师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京都大学的个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3期(第二作者)
47、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抽样调查,《教育学报》,2011(3)
48、教师的压力源和情绪管理-一段网络音频引发的思考,《中国教师》2011年7月下旬刊(第二作者)
(三)报刊随笔
1、学术世界不存在老大帝国,《大学生》,1998年第5期
2、《城南旧事》的故事,《广西师大报?书语》,2002年第19期
3、费穆和《小城之春》,《广西师大报?书语》,2002年第20期
4、韶光到眼轻消遣,《广西师大报?书语》,2002年第22期
5、千古文人同一梦,《广西师大报?书语》,2002年第23期
6、欲望的绝响:《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5日
7、超越尘世的惊鸿一瞥:《现代绘画:北方浪漫主义传统》,《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7月9日
8、当代高等教育研究经典导读(上),《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19日
9、当代高等教育研究经典导读(下),《中华读书报》,2005年2月23日
10、拿一千年的地图逛北京,《中华读书报》,2006年5月17日
11、家庭教育三部曲,《中华读书报》,2006年7月12日
12、关注高校教师,《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20日
13、公立大学的价值会重归吗?《科学时报》,2007年4月12日
14、“就业至上”:普通高校迫不得已的突围,《光明日报》,2009年6月17日
15、京都大学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4日
16、通识教育本土化:重在适应与创新,《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18日
17、仓央嘉措:此情不关风与月,《中华读书报》,2011年4月27日
18、休谟的断头台:因何向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7日
19、教师应是社会的角色楷模,《科学时报》,2011-09-13
20、通识教育通向何方?《博览群书》,2012年第2期 

 

教学工作

主讲本科生课程:《教育学》《高等教育制度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现代大学制度与文化》
主讲研究生课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原著选读》《美国高等教育组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