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硕士研究生培养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0-08-3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阶段旨在培养具有比较教育学专业基本素养的专门人才,具体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当今世界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动向,具有关于世界各国和地区教育的广阔知识背景,掌握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具有分析教育所需的国际视野;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区域教育研究、分析某区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本能力;具备运用科学方法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的异同、概括世界教育发展共性的基本能力;具备在教育实践中借鉴国际经验的初步能力;具有国际教育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基本能力。
3.态度目标:能够自觉地、批判性地借鉴国际经验,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理解世界各国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与教育的独特性;热爱教育事业,理解教育学术工作特别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价值,有兴趣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二、学习要求
    1.学分与修课:修满36学分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学分结构中,学位基础课应不少于9学分(选课须涉及3个板块),专业课应不少于9学分,方向课应不少于2学分。学生应在入学一个月以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并根据个人学习计划选课。
2.中期考核:通过中期考核是硕士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的必要条件。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进行。接受中期考核条件是:第一学年修满26学分;提交经导师认可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包括思想品德、课程成绩和开题报告等方面,其中开题报告由本专业组织的考核小组负责实施。考核未通过者,经考核小组提议,本人申请,导师和本专业负责人同意,可申请参加第二次考核,如仍未通过,则退学肄业。
3.学位论文:提交学位论文,参加论文答辩,由答辩委员会认定准予毕业,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学位论文经学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通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是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题目,并在第三学期通过开题报告,在第六学期初向导师提交完整的学位论文初稿,在第六学期的四月提交用于论文审查和答辩的学位论文定稿。学位论文的字数应在35万字之间,最后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相关规定,由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决定是否授予硕士学位。
4.其他学习与实践:参加导师要求的课题研究,并提交书面报告;参加本专业要求的学术活动特别是国内外学术交流实践,并完成相关任务;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参加相关补习或其他学习与实践活动。
5.学制与在校学习期限: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生须在3年内完成学业,不能延期毕业。如因身体健康状况、国际交流等符合学籍管理规定的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以按有关规定办理休学手续,休学时间不超过1年。
 
三、 课程计划
 
科目
课程名称
学分
开设学期
学位基础课
1
教育的理论基础
3
1
2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3
1
3
教育的历史发展
3
1
4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论
2
1
定量研究方法
2
1
质性研究方法
2
2
SPSS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1
2
5、学科发展动态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3
1
学位专业课
 
区域教育研究
3
1
世界教育流派与思潮
3
23
比较教育的理论基础
3
12
国际与跨文化教育比较方法
3
12
教育宏观决策比较研究
3
23
教育管理比较研究
3
23
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3
23
教育的国际关系研究
3
23
专业方向课
方向一:
比较教育政策与管理
中外教育政策分析
2
23
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专题研究
2
23
私立教育国际比较
2
12
学校改进国际比较
2
23
方向二:
比较基础教育
教育督导与评价比较研究
2
23
美国教育的热点问题
2
23
当代发展性教学理论比较研究
2
23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
2
23
方向三:
比较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2
23
西方大学理念、制度与文化
2
23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
23
学术职业国际比较
2
23
方向四:
国际教育与国际交流
东亚文化与教育
2
23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
23
非政府组织与教育
2
23
教育全球化专题研究
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