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硕士研究生培养
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介绍
发布日期:2010-08-29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中文名称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houghts
基础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当代主要教育思潮,从而加深对教育本质和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洞察、分析和研究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是比较教育学专业为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学位基础课,本专业研究生不能选修。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以平时课堂学习参与度(40%)和期末论文(60%)为据进行评价。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毕淑芝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毕淑芝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刘宝存:《当代国际教育思潮》,江苏教育出版社,即出。
 
课程主要内容:
   一、全民教育思潮
二、终身教育思潮
三、女性主义教育思潮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五、多元智能教育思潮
六、全纳教育思潮
七、建构主义教育思潮
八、全人教育思潮
九、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
十、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潮
十一、多元文化教育思潮等。
 
  
课程中文名称
区域教育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Area Studies of Education
专业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拓展世界各国和地区教育的知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区域教育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广阔的国际视野。本课要求比较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修。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40%)与期末论文(60%)为学习评价的依据。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贝磊、古鼎仪主编:《香港和澳门的教育:从比较角度看延续与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梁忠义主编:《日本教育》(世界教育大系丛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克里斯托弗·福尔:《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概览与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孙启林、安玉祥编著:《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科技兴国战略研究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5. 王承绪主编:《英国教育》(世界教育大系丛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王承绪、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7.王晓辉主编:《比较教育政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8.王英杰著:《美国教育》(世界教育大系丛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9.肖甦、王义高著:《俄罗斯教育十年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区域教育研究导言
    第二讲美国教育
    第三讲英国教育
    第四讲法国教育
第五讲德国教育
第六讲俄罗斯教育
第七讲日本教育
第八讲韩国教育
第九讲中国香港地区的教育  
   
课程中文名称
世界教育思潮与流派
课程英文名称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Theories
专业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当代主要教育流派和思潮,从而加深对教育本质和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洞察、分析和研究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考核以平时课堂参与和期末论文为据。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毕淑芝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毕淑芝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刘宝存:《当代国际教育思潮》,江苏教育出版社,即出。
 
课程主要内容:
一、全民教育思潮
二、终身教育思潮
三、女性主义教育思潮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五、多元智能教育思潮
六、全纳教育思潮
七、建构主义教育思潮
八、全人教育思潮
九、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
十、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潮
十一、多元文化教育思潮等。
 
 

 
 
 
 
课程中文名称
比较教育的理论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ories
专业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比较教育方法论的主要观点与流派,了解对比较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与思潮。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讲授辅以讨论
   考核方式:平时课堂参与和作业(40%)与期末论文(60%)为考核依据。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顾明远、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承绪主编《比较教育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王长纯著《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的哲学沉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王英杰主编《比较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        项贤明著《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6.        薛理银著《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7.        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人民教   
                       i.             育出版社,1994年。
8.        朱勃、王孟宪编译《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9.       朱勃、王孟宪编译《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    Bray, Mark., Adamson, Bob., Mason, Mark., e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Methods, Hong Kong :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Springer, 2007.
11.    Noah, Harold J., Eckstein, Max A., Do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ree Decades of Collaboration,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1998.
12.    Schriewer,Jürgen., Holmes, Brian.,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Frankfurt am Main, Verlag Peter Lang, 1988
13.    Watson, Keith., Ed., Doi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issues and problems, Wallingford, Oxford, U.K. : Symposium Books, 2001.
课程主要内容:
    一、朱利安与比较教育学的建立
    二、借鉴时代的比较教育
    三、因素分析时代的比较教育
         1. 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
         2. 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
         3. 汉斯的比较教育思想
    四、社会科学方法时代的比较教育
         1. 贝雷迪的四步法
         2. 诺亚与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
         3. 霍尔姆斯的问题法
    五、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1. 施瑞尔的比较教育理论
         2. 阿尔特巴赫的比较教育理论
   六、影响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思潮
         1. 结构功能主义
         2. 冲突理论
         3. 世界体系分析、依赖理论与新殖民主义理论
         4. 文化相对主义
         5. 全球化思潮
   七、中国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
         1. 顾明远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
         2. “和”与比较教育
  
课程中文名称
国际与跨文化教育比较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
Methodology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parative Education
专业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熟悉国际与跨文化教育比较的方法及方法论问题,认识并能够批判性地评价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跨国与跨文化比较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掌握从事跨国与跨文化教育比较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学生报告为辅。
考核方式:期末论文,平时成绩。比例分别为60%40%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Dogan, Mattei; Kazancigil, Ali (1994): Comparing Nations. Concepts, Strategies, Substance. Blackwell: Oxford; Cambridge, M.A.
2.        Ember, Carol A./Ember, Melvin (2001): Cross cultural research methods. Lanham: Alta Mira Press.
3.        Oyen, Else (ed.)(1990): Comparative method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research. London: Sage.
4.        Bereday, G.Z.F.(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5.        Noah, H.J./Eckstein, M.A. (1969): Toward a Scienc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6.        Schriewer, Juergen (1992):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the Need for Externalization: Methodological Criteria and Sociological Concepts. In: Schriewer, J./Holmes B. (eds.):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Frankfurt a. M., Bern etc.: Peter Lang, pp. 25-83.
7.        Schriewer, Juergen (2003): Comparative Education Methodology in Transition: Towards a Science of Complexity?  In: Schriewer, J. (Ed.): Discourse Formation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Frankfurt a. M. etc.: Peter Lang, pp. 3-52.
8.        Hantrais, Ed. (2006)Cross-N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Chapman&Hall: Routledge.
9.        Rippl, Susanne/Seipel Christian (2008): Methoden kulturvergleichender Sozialforschung. Wiesbaden: VS Verlag.
课程主要内容
模块一国际与跨文化教育比较的方法论基础
1 涂尔干:作为准试验的比较
2 施瑞尔:比较方法及其外化需求
3 施瑞尔:转变中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模块二国际与跨文化教育比较的方法及其问题
4 作为分析单位的国家文化:理论问题和多层面问题
5 比较的模型、形态、功能
6 比较中介物(tertium comparationis
7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范式冲突还是视角的多元结合?
模块三:国际与跨文化教育比较的案例研究
8 TIMSSThird Internation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主要研究发现
9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主要研究发现
10  IGLU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主要研究发现
  
课程中文名称
教育宏观决策比较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olicy making of Education
专业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科属于教育政治学范畴。教育政治学或教育政策学当属新兴学科,其意义在于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思考和教育政策分析的工具。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他国教育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各国教育决策面临哪些共同问题?教育决策的过程如何?如何评估教育结果?如何实施教育改革?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辅以讨论。
    考核方式:期末论文。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鲍尔著,王玉秋、孙益译:《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祁型雨著《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王晓辉主编:《比较教育政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
4.        吴遵民主编:《基础教育决策论:中国基础教育政策制定与决策机制的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        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
第二章    教育决策
第三章    教育体制改革
第四章    教育规划
第五章    大众化背景的精英教育
第六章    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
第七章    关注教育平等
第八章    跨越数字鸿沟
第九章    学习化社会与素质教育
第十章    公民教育
第十一章     教育治理
第十二章     中国教育治理
第十三章     全球教育治理
 
 
课程中文名称
比较教育管理
课程英文名称
Comparativ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课 程 类 别
学位基础课
教学总时数
51
学分数
3
任课教师
姓 名
马健生
 
教授
学 位
博士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系统学习与讨论,促进研究生掌握系统的比较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深化对于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理论熟悉主要国家的教育管理体系与实践,理解其特点,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分析思考中国的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讲授、讨论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陈永明、胡东芳、郭继东、白芸著:《比较教育行政》,2005年。
2 李春生:《比较教育管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3 []约翰·范德格拉夫 王承绪《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4. 钟海青、陈时见主编:《比较教育管理》,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课程主要内容:
导论:比较教育管理的一般原理
第一编国别研究

第一章美国教育管理
第一节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教育行政管理
第三节学校教育管理
第四节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及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任用
第五节教育管理发展的若干趋势

第二章德国教育管理
第一节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其形成
第二节教育行政管理
第三节学校教育管理
第四节管理人员的资格、培训与聘任
第五节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英国教育管理
第一节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其形成
第二节教育行政管理
第三节学校教育管理
第四节管理人员的资格、培训与聘任
第五节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第四章日本教育管理
第一节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其形成
第二节现行教育行政管理
第三节学校教育管理
第四节管理人员的资格、培训与聘任
第五节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五章法国教育管理
第一节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其形成
第二节教育行政管理
第三节学校教育管理
第四节教育管理人员的资格、培训与聘任
第五节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六章俄罗斯教育管理
第一节教育管理的特点及其形成
第二节教育行政管理
第三节学校教育管理
第四节教育管理人员的资格、聘任和培训
第五节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七章中国教育管理
第一节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教育行政管理
第三节学校教育管理
第四节教育管理人员的资格、培训与聘任
第五节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二编比较分析

第八章教育行政管理比较
第一节中央集权制
第二节地方分权制
第三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并存制
第四节结论

第九章学校教育管理比较
第一节学校的法定地位
第二节学校内部管理机构
第三节管理的实施
第四节改革趋势

第十章教育管理理论比较
第一节教育管理理论丛林
第二节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管理及其流派
第三节信息时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课程中文名称
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专业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了解美、英、法、德、日等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以及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从而加深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洞察、分析和研究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树立审视高等教育问题的国际视野,借鉴别国发展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考核以平时课堂参与(40%)和期末论文(60%)为据。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符娟明主编:《比较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2.菲利普·G·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阿特巴赫著,符娟明、陈树清译:《比较高等教育》,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5年。
4.杨汉清、韩骅著:《比较高等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课程主要内容:
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高等教育的结构比较
三、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比较
四、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比较
五、高等学校的教学比较
六、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
七、高等教育行政比较
八、高等学校管理比较
九、高等教育经费比较
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比较
十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比较
十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比较
十三、营利性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私营化比较
十四、      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课程中文名称
教育国际关系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ducation
专业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对教育国际关系的历史分析和现实分析,了解某国教育发展中的国际因素,了解全球化时代世界所面临的若干共同的教育问题,并初步学会分析教育国际关系的方法。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以平时作业(40%)与期末论文(60%)为学习评价的依据。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彭未名主编《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邬志辉著《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阎学通、孙学峰著《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人民出版社,2007年。
  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部分将随堂提供学习资料。
课程主要内容
  一、教育国际关系的理论专题
      1. 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
      2. 地缘政治学
      3. 冲突论、依附论与世界体系论
      4. 和平主义与民主和平论
      5. 后殖民主义
      6. 文明冲突论
  二、教育国际关系的历史专题
      1. 传统世界的教育国际关系:东亚的案例
      2. 宗主国与殖民地的近代教育关系:东南亚的案例
      3. 宗教与教育模式的传播:传教士与中国教会学校
      4. 战后政治与教育:美国与苏联教育模式的传播
  三、教育国际关系的热点问题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发展中国家教育
      2. 国际援助与教育开发
      3. 国际学生与教育变革
      4. 历史教科书对话:欧洲与亚洲
      5. 国际理解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
      6.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服务贸易
      7. 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教育”

 
课程中文名称
中外教育政策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
Policy Analysis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课 程 类 别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36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育政策理论及政策分析的方法与技术,理解影响政策的各种社会、自然、制度、文化与价值因素,形成基本的政策分析技能。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论文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韦默: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自编讲义
主要内容:
第一讲:中外对教育政策的界定、教育政策分析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讲:中外教育政策分析的范式与方法
第三讲:中外教育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与权力
第四讲:中外教育政策中的客体与利益
第五讲:政治制度与中外教育政策
第六讲:规范与中外教育政策
第七讲:价值、意识形态与中外教育政策
第八讲: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与中外教育政策
第九讲:中外教育政策的实施与评价
 
课程中文名称
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专题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Quality and Equality in Education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出现了重视均衡发展的趋势,都试图在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发展,寻找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最佳途径。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问题比较研究通过专题问题的讲授与研讨,使学生了解教育公平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义务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民主教育中的作用,各国在解决弱视群体教育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不同国家在兼顾公平与效率方面的发展历程与改革。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大班授课式;小组讨论式;
考核方式:平时小论文和演示;结束时论文考核;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石中英.公共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黄志成,全纳教育 —— 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参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马健生,公平与效率的抉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课程主要内容:
一、教育公平基本概念与不同理论
二、全纳教育理论
三、全民教育概念
四、起点公平理念与确保开端政策
五、义务教育的性质、意义与功能
六、义务教育主要关注的问题与视角
七、各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
八、弱势群体受教育问题
九、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十、基础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十一、   不同国家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与发展
十二、   学校类型多样化与教育质量的提高
十三、   准市场原则的引入与学校质量的提高
十四、   择校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十五、   提高教育质量中的问责与督导评价制度
十六、   不同国家在追求卓越和每个人、每所学校成功方面的改革
十七、   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合作方面的改革
十八、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课程中文名称
私立教育国际比较
课程英文名称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Private Education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英、德、俄、美、澳、日、韩等主要国家私立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及各自在本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私立教育、尤其是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脉络和主流趋势,提高分析、判断不同教育类型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要求学生尽可能扩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视野,在辨析不同国家或区域私立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政策实施、以及经验与教训异同的基础上,有效思考我国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确定一部分热点专题,辅之以小组参与形式的讨论。
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形式,比例为46;提交相关专题的论文为期末考查的书面形式。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肖甦民办(私立)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课题成果大型研究报告。
2.詹姆士.托勒《全球教育产业——发展中国家私立教育的经验教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谢安邦等《外国私立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黄藤等《民办教育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金忠明等《中国民办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民办教育丛书系列。
8.部分各研究对象国相关原文资料。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四大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为总论部分,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私立教育的发展背景与趋势为题,在这一时间域限下,概要考察国际私立教育发展的概况及特点国际私立教育发展的动因国际私立教育发展的问题与趋势三个大方面的内容。
第二板块是呈现国际比较视野的主体部分,以国际私立教育发展的区域研究为题,分私立普通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两部分,分别考察一系列国家的私立教育体制、特色性专题和一些热点问题。
第三板块是国际视野中私立教育功能与角色的理论研究部分。侧重探讨私立教育机构在国民民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及其影响因素;私立教育机构与政府的关系;私立教育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第四板块是关于我国民办教育的集中研究,分历史演进、现实状况、改革趋势和理论探索四个方面,尽可能在国际视野之下,对我国的民办教育的现行政策及实施,相关理论研究的范围、水平,面临问题与挑战、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各方面内容进行描述、研析。
 
课程中文名称
学校改进国际比较
课程英文名称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chool Improvement
课 程 类 别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36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有关学校效能和学校改进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了解国际学校改进的动态,理解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改革策略和教育改进途径,促进研究生理解和思考我国学校改进中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讨论、讲授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美国)丹尼尔森陈萍覃云云译:《学校改进之框架(提高学生成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孙河川 高鸿源刘扬云 《从薄弱走向优质——欧盟国家薄弱学校改进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主要内容:
 
选择欧美等重要国家所实施的学校改进计划的案例,运用学校改进框架,对学校改进的政策和项目两部分进行分析,对于学校组织中的改进行为、策略、成效等进行讨论。
  

 
课程中文名称
教育督导与评价比较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Comparative Study of Educational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是教育基本制度之一,是加强科学管理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本课旨在使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论、制度、方法与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对不同国家的模式、特点、优势和问题进行比较,总结出对我国督导评价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大班授课式;小组讨论式;
考核方式:平时小论文和演示;结束时论文考核。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钱一呈.外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顾明远.外国教育督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朱琦,杨辛,蔡雯卿.问题与探究:当代教育督导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5.洪煜亮.教育督导及教育督导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6.金娣,王钢.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7.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王璐.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9.霍益萍.法国教育督导制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课程主要内容:
教育督导基本理论问题与概念
教育评价学基本概念、理论与流派
教育督导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不同国家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英、法、德、荷、俄、日、中等
机构设置;督导人员以及督导队伍建设,聘任条件、培训;督导制度模式;
督导制度及督学的权威问题;行政权威与专业性之间的关系;
督学的专业化发展;-督导类型:督政与督学;
学校督导评价的过程与方法;指标与指标体系;督导结果的运用。
各国督导制度比较
不同模式、特点之间的比较;不同理念之间的比较;
督导制度在各国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作用;
督导制度在各国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督导制度发展的最新趋势。
 
课程中文名称
美国教育的热点问题
课程英文名称
Critical Issues in American Education
课 程 类 别
(基础课/专业课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以美国社会的视角透视美国教育,了解美国当代教育热点的、有争议的问题,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观点理解美国教育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要求:本课程以全英文授课,学生须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Thomas L. Good & Jennifer S. BradenThe Great School Debate: Choice, Vouchers, and Charter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0
(2) 自编部分
课程主要内容: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current American Education. A series of topics in modern American education will be selected as the main content. All the topics should be significant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controversial in nature. These topics will be discussed in somewhat detailed manner and all different opinions concerning a certain topic will be presented. The main topics covered in this course will include:
 
(1)   Federal Dept of Education: should it be maintained or abolished?
(2)   State test: Promote or restrict student learning?
(3)   High school graduation standards: the higher the better?
(4)   School Voucher: the real controversial issue
(5)   Public Vs Private education
(6)   Charter schools
(7)   School repeating Vs Social Promotion
(8)   Block-scheduling
(9)   Year-round Schooling
(10)Homeschooling
  
课程中文名称
当代发展性教学理论比较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comtemporary developing teaching theory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发展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论流派的发生与发展进程;在国际视域下,结合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体系,着重探讨苏俄教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和价值取向,并辅之以对英美国课程理论的比较辨析,以期听课者能够用发展的视角审视当前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对建构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和模式才能实现受教育者的最佳发展问题进行自主辨析和深度思考。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确定一部分热点专题,辅之以小组参与形式的讨论。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比例为4:6。期末考查为提交相关专题的论文。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肖甦当代中外发展性教学理论比较研究课题成果大型研究报告。
2. 杜殿坤《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B.B达维多夫《发展性教学问题》,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王义高等《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Л.C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6.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7.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出版社,1982年。
8.B.霍尔姆斯《比较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9.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 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分五大板块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发展性教学引论”:概要辨析发展性教学的内涵与实质;概述苏俄、西方、我国关于发展性教学理论研究的进程。
第二部分“苏俄发展性教学理论”:此为课程的主体部分。首先探讨苏俄发展性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辨析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思想与该流派的思想渊源的关系,梳理该理论流派在苏联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形成的不同观点;然后分别介绍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达维多夫的学习活动理论、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
第三部分“西方发展性教学相关理论”:从教学的发展性视角分别考察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考察布鲁纳、泰勒、加涅等西方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主张,尝试辨析苏俄教学论与西方课程论价值取向上的异同。
第四部分“东欧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着重介绍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
第五部分“发展性教学理论在中国”:考察发展性教学在我国教育理念中的渗透、我国中小学以发展性教学为主题的创造性实践以及发展性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课程中文名称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The research of Sukhomlynskys educational thought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16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作为世界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内容与特征。从解析其教育学即人学的理念入手,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应有的道德素养与知识建构。要求作为未来教师的学习者在选择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代表性著作的基础上,能在如何热爱孩子、相信孩子,如何胜任教师职责、为人师表等方面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和行动准备。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确定一部分热点专题,辅之以小组参与形式的讨论。
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形式,比例为46;提交相关专题的论文为期末考查的书面形式。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王义高、肖甦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育人三部曲》毕淑芝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做人的故事》肖甦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5.《要相信孩子》汪彭庚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爱情的教育》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鲍里斯。塔尔塔可夫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当代苏联教育家的新思想》毕淑芝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课程主要内容:
一、В.А.苏霍姆林斯基生平
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教育学——首先就是人学,必须注重人本身,必须是和谐的教育
   2)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在社会中集五种角色于一身
   3)坚持德智体美劳各育相互渗透的教育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体系
   5)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观
   1)论教师职业
   2)论教师集体与教师个性品质的关系
   3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人格品质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校长观
   1)校长必须当好教师的教师
   2)校长必须亲自参与教学过程
   3)校长必须善于思考教育问题、总结教学经验
五、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3)要用心灵去相信孩子、关怀孩子
   4)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5)宽容比惩罚更有效
   6)儿童要有爱心要学会关心
   7)爱情教育必须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
   8)必须给孩子创造充分表现的条件
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应用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应用
七、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与时代意义
 

 
 
 
课程中文名称
高等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s in the West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了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与趋势,从而加深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洞察、分析和研究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施晓光:《西方高等教育思想进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课程主要内容:
一、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的起源
二、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三、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
四、艾略特高等教育思想
五、海斯高等教育思想
六、维布伦高等教育思想
七、弗莱克斯纳高等教育思想
八、博耶高等教育思想
九、科尔高等教育思想
十、博克高等教育思想
十一、      赫钦斯高等教育思想
十二、      阿什比高等教育思想
十三、      雅斯贝尔斯高等教育思想
十四、      特罗高等教育思想
 
 

 
 
课程中文名称
西方大学理念、制度与文化
课程英文名称
Idea, Institution and Culture of Western Universities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的、西方以洪堡、施莱尔马赫、费希特、雅斯贝尔斯、纽曼、赫钦斯、科尔等人为代表的大学理念的具体内容,熟悉西方主要国家大学的体系结构、组织管理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了解西方大学教育的日常文化。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在比较中提高自己对西方及我国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认知和反思能力。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学生报告为辅。
考核方式:期末论文,平时成绩。比例分别为60%40%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        陈洪捷著: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约翰·亨利·纽曼著:大学的理想.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4.        克拉克·克尔著:大学之用.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大学之理念.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6.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在内容上包括三个知识模块。
第一个知识模块是西方大学的经典理念。主要包括洪堡、施莱尔马赫、费希特、雅斯贝尔斯、纽曼、赫钦斯、科尔等人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对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设计。
第二个知识模块是西方主要国家(美国,英国,德国)当前的大学教育的体系结构、组织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个知识模块是西方主要国家(美国、英国、德国)大学教育的日常文化。包括大学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大学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学生所体验到的大学学术文化(考试,写论文,做试验等)。
 
 
 
 
 
 
课程中文名称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Comparative Studi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通过对本科教学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深化对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的理解。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讨论课。以阅读文献、课题研究等形式提供学习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考核方式:平时参与度(40%)与期末论文(60%)为考核依据。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著,侯定凯 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黄坤锦著:《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刘国钦等著:《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
4.        刘宝存著: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        王英杰、刘宝存主编:《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6.        王英杰、刘宝存著:《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7.        杨颉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借鉴与启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课程主要内容:  
一、宏观比较研究
1 高等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2 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
3 学位制度与高校人才培养
4 高等学校类型与人才培养
5 产学合作与人才培养
6 大学文化与人才培养
二、微观比较研究
1 本科教学制度比较
1)专业设置
2)主修与辅修
3)学分与选修制
4)学期制度
5)讲授课与讨论课
6“自我导向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与“问题型学习”
7)导师制
         2. 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
1)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
2)课程中心与论文中心
3)指导体制与评价机制

 
 
课程中文名称
学术职业比较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Comparative Studies on Academic Profession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学术职业的特点、作用及其各国的表现,了解学术职业与学术生产的关系,理解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应有方向。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讨论课。以阅读文献、课题研究等形式提供学习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考核方式:平时参与度(40%)与期末论文(60%)为考核依据。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 菲得普·阿特巴赫主编,别敦荣主译《变革中的学术职业:比较的视角》,2006年。
2. []菲得普·阿特巴赫主编,施晓光主译《失落的精神家园:发展中与中等收入国家大学教授职业透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 菲得普·阿特巴赫主编 , 周艳  沈曦主译《 国际学术职业:十四个国家和地区概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郭丽君著《大学教师聘任制:基于学术职业视角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5. 李志峰著《学术职业与国际竞争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
6. 刘献君等编著《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基于学术职业管理的视角》,科学出版社,2009年。
7. 乔锦忠著《学术生态治理: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8. 宋旭红著《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
9. 吴鹏著《学术职业与教师聘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张英丽著《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课程主要内容
一、大学与学术职业
1.大学的发展与学术职业的变化
2.相关概念、理论与主要研究框架
二、国际视野下的学术职业
1.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术职业;
2.俄罗斯、中国等转型期国家的学术职业;
3.巴西、智利、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学术职业。
三、学术职业的专题比较研究
1.学缘与学术职业
2.大学教师的入职与流动
3.大学教师的评价与激励
4.学术自由与大学教师的组织
5.大学教师的培养与发展
 
课程中文名称
东亚文化与教育
课程英文名称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East Asia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东亚三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各自特殊的文化特征,同时又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影响,形成鲜明的地缘共性。这些共性对三国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教育的影响尤甚。本课程系统梳理和分析东亚文化的共性及个性对各种教育现象的影响,力图使学生形成立体、客观的视角审视中国、日本、韩国的教育问题。课程分为共性篇、个性篇、共生篇三大部分,共性篇主要讨论三国文化的共性对教育的影响,个性篇主要探讨同样的教育问题在三国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分析其背后的文化个性之影响,共生篇主要探讨东亚三国的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应采取的共生立场与态度。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杜维明著:《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修订版。
3.    尚会鹏著:《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其他参考文献将随着各章讲解随章提出。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导论
  一、文化概念界定
  二、道德教育影响因素分析-刍议日韩道德课程的文化影响
第二讲:东亚的文化特征分析
第三讲:东亚高考效应的文化动源
第四讲:东亚的基础教育制度与东亚文化
第五讲:东亚的高等教育制度与东亚文化
第六讲:教育公平问题与东亚三国
第七讲: 道德教育问题与东亚三国
第八讲:历史教科书问题与东亚之共生
第九讲:东亚的教育问题及其共生
第十讲:东亚的教育改革及其共生
 
 
课程中文名称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以来,国际理解教育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寻求和平之路的重要手段。但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在逻辑所固有的矛盾使各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历经坎坷。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方兴未艾,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用以照明相关理论、指导相关实践。本课程试图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论体系、各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与问题等进行系统梳理,探讨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初步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会用客观、理性的视角剖析国际理解教育的各种问题。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发表相结合。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梁云祥译:《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 王晓辉、赵中建等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赵中建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邬志辉著:《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其他参考资料将在各章节讲述时分别提示。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的梳理
第二讲国际组织与国际理解教育
第三讲和平与国际理解教育
第四讲全球化趋势与国际理解教育
第五讲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理解与国际理解教育
第六讲多元文化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
第七讲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理解教育
第八讲美国的国际理解教育
第九讲澳大利亚的国际理解教育
第十讲加拿大的国际理解教育
第十一讲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
第十二讲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
第十三讲人类的共生与共存: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十四讲国际理解教育的矛盾与解决途径
第十五讲国际理解教育质的研究:一个新的尝试
第十六讲总结

 
课程中文名称
非政府组织与教育
课程英文名称
NGO and Education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非政府组织的演变;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内非政府组织的性质、活动方式、差异与特点;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能够深刻理解非政府组织对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教育政策制订、教育政策实施的影响;
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在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论文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自编讲义;
2.        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3.        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GO、公共部门与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主要内容:
    第一讲:什么是非政府组织:概念、属性、分类与特点;
第二讲:非政府组织的演变;
第三讲:治理理论与非政府组织;
第四讲: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方式:教育援助、提供教育发展报告与教育发展政策;
第五讲:非政府组织经典教育报告解读;
第六讲:非政府组织国别教育影响评述;
第七讲:非政府组织对发达国家教育的影响;
第八讲:非政府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影响;
第九讲: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
 
 
 
课程中文名称
教育全球化专题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
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
方向课
教学总时数
 
学分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分析不同国家教育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机制,深刻理解全球化对当今教育发展的影响,形成中国意识、全球视野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论文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 自编讲义;
2. 戴维·赫尔德:全球化理论:研究路径与理论论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张宇燕:全球化与中国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梁展:全球化话语,上海三联书店,2002
5. CA.坦基扬: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主要内容:
     第一讲:什么是全球化:不同学科语境下的定义与旨趣
第二讲:全球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三讲: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四讲: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五讲:全球化与国际教育组织
第六讲:全球化与国家教育治理权力的流散
第七讲:全球化与全球留学生市场的迁变
第八讲:全球化与教育机构趋同现象分析
第九讲:中国教育全球化: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