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大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国际教育大讲堂
国际教育大讲堂(第111期)OECD年度教育概览
发布日期:2017-09-26

2017920日,经合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部主任安德里亚·施莱西尔先生(Andreas Schleicher)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723室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第111期国际教育大讲堂做了题为“教育概览Education at a glance)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刘敏副教授主持,阚维副教授担任翻译。我院部分教师、硕博研究生与留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安德里亚·施莱西尔先生现为经合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部主任、秘书长特别顾问,同时也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教育系统指标项目(INES)的负责人。他曾在德国学习物理学,并在澳大利亚获得数学与统计学学位。曾发表多篇文章,是多项荣誉与奖项的获得者。

经合组织每年发布《教育概览》报告,就OECD成员国和伙伴国家的教育系统进行评估分析。在本次讲座中,安德里亚先生就《教育概览》最新发现做了专题报告,他用详实的数据和大量图表呈现了全球不同国家在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教师工资水平、班额大小及与师生比之间的关系、教师教学时间与学生成绩的比较,以此揭示各国教育投入产生的不同效果。

此外,安德里亚先生着重介绍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

1、教师行业老龄化:其中意大利教师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印度等国虽一开始能吸引年轻人任教,但终留不住年轻教师。

2、低学段难觅男教师身影:教师行业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尤其是低龄学段,难以吸引男性任教。如在俄罗斯小学几乎看不到男教师。

3、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提前。总体来说,4岁是学前教育开始的起始年龄,而在部分国家的幼儿教育始于2岁。

4、在25-34的青年群体中,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主流。其中的热门学科与商业、管理相关,父母的教育背景也与他们的学业选择密切相关。而在大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如英国),高昂学费是其特征之一,各国大学采用灵活的财政资助机制(如贷款、奖学金)帮学生解决了学业上的经济负担。

52010年后,国际学生数量增长进入平缓时期。世界各大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在2005-2010年间的增长幅度很大,但在2008年左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用出国门就可在家学习在线课程。故2010年之后的国际学生流动率相对稳定。

讲座最后,Andreas Schleicher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