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瑞尔教授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介绍了“博洛尼亚进程”的整个发展历程。在中世纪,博洛尼亚是意大利的一座城市,后来因1088年建立起来的博洛尼亚大学而闻名。该大学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设有法律、医学、神学等科目,学位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等级。欧洲各民族国家也以此为母本建立了自己的大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大学的学位等级发生了变化,如德国没有了硕士学位,意大利没有了博士学位,而且各国对学士学位的定义和要求也都不一样。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洲各国希望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于是开始了漫长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博洛尼亚进程”。1998年5月,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教育部长率先在法国索邦大学聚会,研究如何加速推动高等教育人员流动和文凭互认工作,共同签订了旨在促进四国高等教育体系相互协调的一个协议,即《索邦宣言》,奠定了“博洛尼亚进程”的基础。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会议,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确定了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的发展目标,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正式启动。之后,每隔两年各国会就“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情况召开双年度评估会议。
最后,施瑞尔先生以“博洛尼亚进程”为案例提出了比较教育学者的真正使命: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提供教育改革的信息,而是要以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审视这些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