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萍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比较教育、批判性教育哲学研究等。在讲座中,陈教授着重介绍了新加坡教育政策和改革发展的三个阶段:(1)为求生存而推动的阶段。这个阶段新加坡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技术性人才的缺失和种族分歧。因此,新加坡采取英才教育理念,并在1966年推出双语教育,选择英语为第一语文进行教学。(2)为求效率而推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好多学生无法兼顾双语教学造成了20%-30%的辍学率,而且教育方法上也存在缺陷,不能因材施教。(3)因材施教阶段,也就是教育改革阶段。新加坡坚持“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家”的愿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尤其重视教育改革。在教育界提倡多样化的学校、多样化的评估、多样化的科目,使学生具有更多选择;让学校有更大的自治和自主权,增添更多的创意,鼓励学校推出自己的校本课程,发展学校的专长领域。
最后,陈教授就新加坡教育的具体问题与在座的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图为陈惠萍副教授在做讲座